【連網】 從陰暗潮濕的茅屋、坑坑洼洼的泥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到新穎別致的小樓、四通八達的公路、令人向往的美麗宜居家園。改革開放40年來,鹽城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鄉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一幅美麗宜居的鄉村新畫卷正在鹽阜大地徐徐鋪展。
△阜寧縣板湖孔蕩大愛村居民集中安置點,將鄉村旅游融入安置點建設,打造蘊含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和孔子思想的特色民居,每戶都是精裝修住宅,設施配備齊全,擁有獨家小院,房前屋后綠樹成蔭。 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孫海鵬 攝
從陰暗潮濕的茅屋、坑坑洼洼的泥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到新穎別致的小樓、四通八達的公路、令人向往的美麗宜居家園。改革開放40年來,鹽城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鄉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一幅美麗宜居的鄉村新畫卷正在鹽阜大地徐徐鋪展。
安居,農民方能樂業。鹽城地處蘇北沿海,是農業大市,農村面積大、人口多。改革開放之初,農民一窮二白,“填飽肚子”成為家家戶戶的頭等大事。鹽城市農村村莊布局絕大部分形成于這個時候,農村住房較為“流行”的是不用花錢、就地取材的茅草房和“人字頭瓦屋面,豬圈廁所蓋在前”的磚瓦房,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普遍不高,人均住房面積不足9平方米。
“我們一家三口以前住的‘人字頭’,建于三十多年前,早就墻壁開裂、屋頂漏雨、四處進風。”10月16日上午,阜寧縣溝墩鎮條崗村村民王紅霞在臨城新村康居示范點的新家里,談及自家的老房子露出了苦不堪言的神情。“你看我們現在住的房子又結實又敞亮,樓上樓下兩層共120平方米,有6個房間,上下都有衛生間,屋前有樹有花,屋后有河有田,用老房子宅基地置換才花5萬元。”她忙著介紹新房子的好,“這樣的日子我們做夢都要笑醒了。”
如今穿行在鹽城市農村,兩層聯排、自帶院落,白墻黛瓦、綠樹繁花的新中式民居隨處可見。“我孤身一人、疾病纏身,是黨和政府給了我新的生活。”阜寧縣三灶鎮后三灶村村民李懷仁早年父母雙亡、生病無勞動能力,縣鎮村一起幫助每個五保戶修建了近40平方米的新集中安置房,讓李懷仁這樣的困難群眾一個都不少地安居。
回首來時路,40年里,農村基礎設施最顯著的變化之一是住房條件的改善,鹽城市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得到大幅提升:當年的茅草房已基本只能在照片上才能見到,“人字頭”也正在被一個個漂亮的集中居住區所代替,越來越多的農民住上了有樓上樓下的新居,享受著比城里人還要愜意的美好生活。
建得廣廈千萬間。進入新時代,農民群眾對居住條件的需求正在從生存型向舒適型轉變。鹽城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尊重群眾意愿,堅持不懈推進農民群眾按城鎮化規律集中居住,不斷提升群眾的住房條件、人居環境、公共服務和文明程度,讓農民群眾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實現“安居、康居、樂居”。根據安排,鹽城市改善農民住房條件工作,計劃2020年完成“四類人群”危舊房改造,2022年基本到位,2030年全面改善。
全面奔小康,關鍵在農村;農村奔小康,基礎在交通。“路難走”是很多人之前腦海里對農村的第一印象。土路又窄又不平,行走在路上,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一腳踩下去看不到鞋是常事。
“以前一下雨,家門口的爛泥路根本踩不下腳,要好幾天家里人出不去、外面人進不來。”在阜寧縣三灶鎮后三灶村同興花苑康居點自建的兩層小樓里,今年78歲的村民顧汝彩說,他家以前住在小河邊,只有一條狹窄的小土路連通外面。
2001年以前,鹽城市農村公路尤其是鄉通村公路,大部分還是原始的泥巴路和低等級的砂石路路面,有的偏遠村莊甚至只有羊腸小道,農民出行難,生活生產和交通極為不便,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
“告別泥巴路,走上水泥路”“出門有路,抬腳上車”是農民朋友的夢想。鹽城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修通農村公路作為給群眾打開脫貧致富大門的“金鑰匙”,把農村路網與鐵路、高鐵、高速公路、干線路網建設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克難攻堅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步伐。
“現在柏油路一直通到家門口,去鎮里縣里開個電瓶車就能到。”顧汝彩說。
當前,鹽城市農村公路建設正不斷加碼,緊緊圍繞“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標準要求,加快實施全市農村公路提檔升級“三年行動計劃”,從2016年至2018年,鹽城市將新改建農村公路5696公里、農村公路橋梁3550座,總投資89.1億元,實現“兩個提升”“四個百分百”總體目標。2016年至2017年全市建成農村公路4571公里、橋梁2746座。到2020年底,將實現所有行政村、交通節點、經濟節點、旅游節點、教育節點等雙車道四級公路通達。
產業跟著公路走,公路促進產業活,產業推動農民富。驅車行駛在鹽阜農村,一條條公路像玉帶飄舞在鹽阜大地,一條條柏油路和水泥路拉近了城鄉之間的距離,被廣大人民群眾譽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水利,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是民生大事。
怕水時水多,需水時水少。鹽城地處淮河入海尾閭、里下河腹部水網地區,素有“洪水走廊”和“鍋底洼”之稱,易受洪、澇、旱、漬、臺潮等多種自然災害襲擊。
改革開放以來,鹽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水利工作,鹽阜兒女“除水害、興水利”,用心血和汗水,東御潮鹵,西馴洪水,開河建閘,發展水利。
1993年9月開工、2002年建成通水的通榆河中段工程,是新中國建立后鹽城水利史上跨時最長的重點工程,對蘇北供水、灌溉、排澇、航運等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蘇北沿海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水源和保障。
1999年1月開工、2003年6月26日全線建成通水的淮河入海水道結束了黃河南侵奪淮后,淮河800年沒有入海通道的歷史,有力保障了鹽城市防洪安全。
……
一道道灌渠縱橫交錯、一條條河流碧波蕩漾、一股股碧水進村入戶……40年來,鹽城市通過持續實施河道開挖、海堤達標、四港整治、沿海港閘下移、農村河道疏浚、圩區治理、灌區改造等一批高標準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項目,基本建成了防洪、排澇、灌溉、降漬等較為完整的農村水利工程體系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體系,水安全保證能力、水資源保障能力、水環境保護能力和水利服務發展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1983年至2005年,全市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60.22億元,其中‘十五’期間完成投資36.5億元,是‘七五’‘八五’‘九五’投資總和的1.06倍。‘十一五’期間完成水利投資82億元,是‘十五’的近3倍。‘十二五’期間完成水利投資214.62億元,是‘十一五’水利投資的2.6倍。”鹽城市水利局負責同志介紹。
先后戰勝了1991年、2003年、2006年、2007年特大洪澇和1978年、1994年、1997年、2000年、2004年特大干旱,以及多個臺風襲擊……40年來,鹽城市依托大規模水利建設形成的防洪抗旱減災基礎設施體系,最大限度地減輕了水旱災害損失,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民有所盼,政有所為。今年6月30日,備受鹽城市民關注和企盼的新水源地及引水工程主線正式通水;8月31日,建湖支線正式通水;9月28日,大豐支線正式通水。農民在家里擰開水龍頭,白花花的自來水就會嘩嘩流出,濺起一朵朵銀白色的水花。一股股甘甜的自來水流進了千家萬戶,滋潤著鹽阜人民的心田。
作者: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