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張晨晨 董奕奕 文/圖
走進位于連云港市演藝集團6樓的練功房,一群女孩正在熱火朝天地排練曲目———她們剛剛從韓國濟州道西歸浦市參加第一屆“韓、中、日”徐福國際文化節歸來。
時間回溯到2010年2月27日晚上,北京國家大劇院里座無虛席,來自連云港的江蘇女子民族樂團在這里舉行《民族情·古韻風———元宵音樂會》。這一次在國家大劇院奏響“江蘇韻律”,江蘇女子民族樂團以其清新唯美的演奏風格被業界譽為“民樂茉莉”。
這是一次實力和風采的展示,也是樂團自2001年成立時,“十年磨一劍”的應有回報。
自2001年成立至今,十八載芳華初綻,業已成年,作為連云港乃至江蘇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江蘇女子民族樂團把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和帶有連云港元素的創新曲目帶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更是化身新絲路上文化交流的使者,用民樂講述太多的中國故事。
初綻的“民樂茉莉”
1999年,當時的文化市場低迷,連云港市歌舞劇團僅有3個人在演奏民族樂器,二胡、古箏、琵琶司空見慣,演出難成規模。“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需求日益多元化,單一的傳統民樂形式,已經很難征服觀眾。”連云港市文廣新局局長田明說。此后的2001年2月,一個僅有13人的江蘇女子民族樂團誕生了,這也是國內第一支職業女子樂團。發揚細膩柔美的江蘇音樂特色,打造連云港地方文化品牌,成為樂團的發展定位。
“那時候組織上找專家、找指揮,給我們譜寫了關于連云港的樂曲,例如《花果山隨想》、《鹽河之春》,還有《在海一方》,都是描繪我們連云港的,宣傳我們連云港的節目。”目前擔任樂團黨支部書記的張晶在接受采訪時坦言。她是江蘇女子民樂團最早招收的一批成員,擅長柳琴、琵琶和中阮,多次隨樂團到基層演出,也見證了樂團從最初的十幾個人擴充到現今近40人的成長歷程。而她們也多來自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和沈陽音樂學院,都是專業院校出身。
與傳統民樂團不同,女子民族樂團更強調聽覺、視覺表達的統一。譬如,演奏員都是正面(而非側面)面向觀眾———觀眾能和演員面對面交流,看到她們最美的一面;演員也能借助臉部的喜怒哀樂、身體的律動來傳達樂曲的情緒,給觀眾以感染力。服裝設計上,江蘇女子民族樂團亦著重體現女性柔美和江蘇特色,茉莉花裙、青花瓷裙輪換,上半身的設計更時尚、更大膽,不像傳統民樂團那樣保守。
為了提升藝術競爭力,幾年間,江蘇女子民樂團不斷推出新編曲目———《龍船》,取材于十番鑼鼓、江南絲竹樂和民歌小調;《絲路回響》納入了淮海戲的曲調;《水鄉情韻》改編自《拔根蘆柴花》《四季歌》等5首江蘇民歌。這些都極大提升了樂團的表演空間,豐富了演奏曲目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8月,在烏茲別克斯坦第十屆“東方旋律”國際音樂節上,《水鄉行》大受追捧。那一年,江蘇女子民族樂團作為唯一一支代表中國的藝術團隊參賽,憑借此曲從69個國家的參賽團隊中脫穎而出,一舉拿下音樂節最高獎項“特等獎”,同時獲得1萬美元的獎勵,這是音樂節1997年首辦以來頒發的第一個特等獎。
實際上,當前,全國各地民樂演出團體大多數處于閑置狀態,演出機會少,但江蘇女子民樂團多數時候都在外地交流演出,這在一定程度上要得益于改革創新為樂團催生了精品創作和優秀人才。2000年,時任連云港市歌舞團團長劉中文和黨支部書記沈軍軍在陜西省藝術學校招聘歌舞演員,意外吸引了7名民樂專業的女孩報名,第二年組建了16人的女子民樂團。面對各種質疑和壓力,劉中文和沈軍軍沒有退縮,多方邀請知名音樂家幫助排練節目,整合樂隊力量。2年后,這支樂隊擔負起赴歐洲巡演的重任……
“絲路”上的音樂精靈
擔負對外文化交流的使命,這也讓樂團有了生命力。2003年春節期間,江蘇女子民族樂團首次赴歐洲進行文化交流演出,從此一炮打響。精湛的演奏技藝、柔美的江蘇風韻、清新淡雅的形象,立即引發各界的關注。隨后,江蘇女子民族樂團每年都會受邀去世界各地演出,參與文化交流活動。2013年9月,受美國華人聯合總會邀請,江蘇女子民族樂團在美國洛杉磯圣蓋博大劇院、爾灣大學巴克林大劇院舉辦了3場民族音樂會。
江蘇女子民族樂團副總經理劉敏坦言:“我們演出結束之后,當地的外國友人們都會紛紛走舞臺,去看一下我們的樂器,對我們中國的樂器還是比較感興趣的,他們就會拿起我們的樂器,比如說中阮啊、揚琴啊,他們會感到特別的新奇,覺得發出來的聲音特別的好聽,他們還會試圖上去演奏一下。”
從美國回來,江蘇女子民族樂團進入了短暫的休整期。當年的9月和10月,隨著習近平總書記“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樂團在創作上又有了新的命題。2014年至2016年3年時間里,江蘇女子民族樂團成功舉辦“中國夢·絲路情”絲綢之路經濟帶民樂巡演、“絲路回響”一帶一路民樂巡演項目,在國內33座城市演出40余場,積極宣傳“一帶一路”,推介連云港,芳蹤所到,掀起民樂熱潮,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中國夢·絲路情’巡演活動用民樂架起了沿線城市之間的橋梁,影響大,反響好,為提升連云港知名度和美譽度作出了積極貢獻。”時任連云港市市長的趙曉江如此批示道。
這次巡演,不僅是在傳播絲路文化,同時也是一次獨特的、耐人回味的文化體驗,沒有了以往出國演出的輕松愜意,更多的是團隊作戰的攻堅克難,堪稱是“一群弱女子的萬里長征”。江蘇女子民族樂團嗩吶演奏員吳淑娜回憶道:每次演出完的時候需要裝車,很重的箱子,4個人抬一個箱子,女孩子們要往貨車上裝,當時是在室外,晚上沒有燈光,好多女孩子打開手機手電筒照亮燈光,才能看得更清楚一點,這些畫面對她來說都是很感動的。
最感人的一次演出經歷是去新疆阿拉馬力邊防連。這里是祖國最西端的邊防哨所,不遠處是奔騰不息的霍爾果斯河,河對岸就是哈薩克斯坦。因為海拔較高,不少演奏員途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在哨所對面的山上,戰士們用鵝卵石砌成8個剛毅的大字“樂手邊關 書寫軍魂”。“這里哪里有樂啊,分明是很苦,但這是戰士們的信念和執著。”江蘇女子民族樂團二胡演奏員徐麗接受采訪時坦言:從邊防戰士徒手搬來石塊鋪墊道路保證演出車通過的那一刻起,演奏員們就被感動了。當演奏員們奏響戰士們最耳熟能詳的《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時,全體官兵一起合唱,場面十分感人。
扎根人民的“港城旋律”
琵音陣陣、笙簫齊鳴、鼓典激昂、笛聲幽渺……今年4月13日晚,“華韻四季俠鼓柔琴”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在連云港市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上演。青年指揮家、作曲家蔡東鏵攜手江蘇女子民族樂團為港城觀眾獻上一臺高水準的武俠主題音樂盛宴。
在人們的印象中,民樂似乎是一群刻板樂手吹拉彈唱些千年不變的老調子,而“華韻四季俠鼓柔琴”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帶來了全新的感受———《將軍令》的威嚴莊重、氣勢磅礴,《滄海一聲笑》的放浪形骸、豪情滿懷,《鐵血丹心》的大漠孤煙、愛恨情仇,《十面埋伏》的刀光劍影、劍拔弩張……一段段經典曲目引發了觀眾的強烈情感共鳴;在掌聲中、吶喊聲中,樂團兩次返場,在指揮的引導下,每一位觀眾都仿佛化身馳騁在民樂江湖的“俠客”,隨著《射雕英雄傳》的旋律發出“吼哈”的吶喊,將音樂會推向高潮。
文藝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像種子一樣,在基層生根發芽。
“我不是專門研究民樂的,以往我聽民族音樂會,坐不住,會睡著,孩子也鬧著要回家。這場音樂會挺好的,小朋友也樂于聽下去。”去年3月7日晚,江蘇女子民族樂團“絲路回響”民樂巡演來到了海安,在海安大劇院上演一臺青春、活力的民樂盛宴。現場聽完全程的王女士如是說。傳統的民族音樂會為突出演奏技巧,都選擇艱澀的長曲子,往往使普通觀眾聽不懂,忽略了普通聽眾的感受。而“絲路回響”民樂巡演,在傳承古典文化的基礎上,創新民樂形式和內容,讓普通觀眾樂于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
“細膩”,作為此次巡演的特別執導,著名指揮家楊春林用了這個詞來形容合作了3年的江蘇女子民族樂團。他這樣總結樂團的特點:一來繼承傳統,二是弘揚民間,最重要的,是發揚地方音樂,也就是江蘇音樂的特色。“江蘇音樂本身就很細膩,表達方式也柔美,樂團就是和江蘇的音樂特色結合的,特別容易體現女性的柔美和細膩。”
除了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定期推出音樂會,江蘇女子民樂團每年還組織演奏員走進軍營、警營、廠礦、學校、農村,用民樂向基層群眾傳遞文化的溫暖和力量。張晶印象最深的一次演出是在一所小學。舞臺用課桌拼起來鋪上帆布,坐在臺上,凜冽的寒風直往身上鉆,用凍得顫抖的雙手撥彈著琴弦,“看著臺下觀眾渴望的眼神、質樸的笑容,我不覺得苦。”張晶感慨道。
現如今,作為江蘇省的一張文化名片,民樂團多次受文化部、中國僑聯和江蘇省政府的委派,赴歐、亞、美、非多國進行文化交流演出。而站在新的起點上,這枝清香淡雅的“民樂茉莉”根植于港城大地,立足本土文化,打造藝術精品,得到了盡情綻放。
談及民樂團近段時間的工作打算,連云港市演藝集團董事長謝春芳介紹道:最近團里要重點推出一部民族音樂劇《夢西游》,也將繼續打磨好“絲路回響”、“絲竹華韻”等一批有時代性的民族音樂會,加大對外文化交流步伐,服務連云港“一帶一路”支點的建設,講好港城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一如練功房墻壁上那兩行字:心中飄逸茉莉芬芳,指尖流淌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