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莊婷婷 通訊員 王影 董京京 徐鑫)秋冬以來,連云港海州區板浦鎮城北村大學生村干部徐士晴在忙著組建“留守兒童之家”,為本村38名農民子女免費輔導功課。“我就是本地人,鄉里鄉親的,總希望為大伙多干點實事。”像徐士晴一樣,海州區79個村活躍著131名大學生村官,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本村人。
(大學生村官創業培訓)
今年以來,海州區針對村干部隊伍青黃不接、組織動員力不足等問題,率先開展選拔海州籍優秀大學生回本村任職工作,經過3個月試用期滿考核,131名本土大學生走上村干部崗位,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發揮生力軍作用。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從鄉村走出去的大學生有強烈的返鄉干事創業意愿,村干部也特別渴望引進能夠留得住的大學生。”海州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林田海介紹。
潘康琿是一名90后,2016年畢業后回到老家新壩鎮普安村創業。今年,他通過選拔成為一名村官。“我是農村出來的孩子,對家鄉有著深切的感情。之所以選擇回鄉創業,就是希望能在鄉梓情懷與個人發展兩者間找到一個立足點和平衡點。周邊的村民到我這來干活,還能多一條增收渠道。”
走進潘康琿的農莊,各種月季和菊花爭奇斗艷,競相開放,還有不少罕見品種。在一邊的大棚中,潘康琿正在試驗種植茉莉。“明年我準備擴大規模,發展花園式采摘園,同時拓展線上銷售渠道。”潘康琿信心滿滿。
“這些孩子是我們看著長大的,他們回村工作,效果特別好,也激發了其他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新壩村武圩村老書記江舜建說。
據了解,海州區131名本土大學生走上村干部崗位后,走村入戶搞調研,幫助制定村莊發展規劃,承擔村里日常事務,為基層注入了新活力。他們組成創業聯盟9個,成立電商協會、種植養殖協會6個,有34名“新村干”在村創業,10名省級經濟薄弱村“新村干”通過成立合作社、農業發展公司,流轉土地進行稻蝦混養、豆丹養殖,借助電商銷售有機大米,發展柳編項目,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同時,組建“留守兒童之家”15個,開設暑期少兒公益閱讀站60余個,農村務工子女有了免費“輔導班”。開展“送學”活動300余次,舉辦民俗文化活動120余場,組織開展健康義診80余次,進一步淳化了鄉風。
“大學生回本村任職,契合了鄉村振興戰略,既是優化村干部隊伍結構的重要舉措,又是解決基層人才缺乏的管用之舉。”海州區主要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