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中化芳烴衍生系列產品及電子化學品項目、年產16萬噸脂肪仲醇聚氧乙烯醚項目、連云港綜合保稅區一期工程、徐圩新區液化天然氣儲備站項目……11月初,連云港徐圩新區舉行重大項目秋季集中開工儀式。這片曾經荒涼的鹽灘,自徐圩新區開發建設以來,基礎設施配套日趨完善,一大批優質企業爭相入駐,產業集群集聚加速形成,一座世界一流石化產業基地正拔地而起,走出一條從“一窮二白”到快速崛起的跨越式發展道路。
(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
徐圩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石海波說,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徐圩新區也即將迎來建區十周年,徐圩新區將堅持產業強區的發展戰略不動搖,重點圍繞培育四大產業集群,加快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建設,不斷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奮力打造全國沿海臨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和示范區。
高起點高標準,鹽灘上崛起發展熱土
“1-9月,近20家央企、世界500強企業、知名民營企業的高管前來進行項目洽談,部分來自歐洲的外資企業要求迅速推進談判、盡快推進相關項目落地。”徐圩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江行洲透露。
這片467平方公里的土地,能夠不斷吸引全球資本、優質項目集聚,依托的是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成立之初,徐圩新區就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45項戰略規劃、產業規劃、專項規劃,35項示范區功能平臺策劃報告,涉及規劃布局、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安全環保、公共平臺等各方面。
按照“生態、低碳、循環、智能”的發展要求,徐圩新區確定以石化、精品鋼、高端裝備制造等為主導的新型工業化基地的產業定位,重點打造世界一流石化產業基地。同時對標發達國家一流園區,投資447億元打造基礎設施。
漫步徐圩新區,主干路網框架整齊劃一;水廠、熱電中心、公共管廊等重大基礎設施提供了強大的承載力;39個產業、物流、科技、人才服務平臺拓展著開放實力;徐圩港區規劃建設約116個大中型碼頭泊位,包括海運、鐵路、公路、內河等在內的多式聯運體系初步完成。
(地下管廊)
來到省級試點項目——徐圩新區地下綜合管廊的運維展示中心,乘坐電梯抵達地下管廊艙室,高3.6米、最寬4艙15.5米的空間十分寬敞。方洋建設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路橋工程部負責人胡仿銳介紹,徐圩新區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總里程24.9公里,總投資31億元,目前一期已完成約10公里的建設。將來,電力、通信、給水、排水、燃氣等幾乎所有的市政管線都在這里集中敷設,避免重復開挖,管廊還兼具應急疏散等功能。
“正是因為有了前期這些詳盡的、系統的、高水準的研究和規劃,徐圩新區在近十年來的發展中才能夠始終葆有充足的戰略定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東南大學教授許蘇明在徐圩新區深入調研后給出這樣的評價。
選定路子謀發展,產業強則新區強
國家發改委辦公廳2013年下發文件,明確要求按照“一體化、大型化、園區化、高端化、清潔化”思路,將徐圩新區建成世界一流的石化產業基地。
(連云港云港石化基地)
依照發展路徑,徐圩新區將建設發展的重心放在“苦練內功”上,在做大做強新區支柱型產業的同時,提升聚集要素和資源的能力,從而提高新區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實現發展的示范效應。
近年來,盛虹石化、中化國際、東華能源等一大批重大臨港產業項目加速集聚,徐圩新區基本完成臨港主導產業項目布局,發展勢頭迅猛。“在手項目全面建成投產后,新區年實現應稅銷售收入將從200億元躍升到2000億元的臺階,進入中國化工園區20強前列。”江行洲說。
在徐圩新區石化產業基地,盛虹石化26萬噸/年丙烯腈裝置和9萬噸/年甲基丙烯酸甲酯裝置正在平穩運行,生產過程中不斷產生的廢酸和廢硫銨通過廢酸再生裝置,成為新原料,循環利用于再生產。這樣的生產場景在盛虹石化已是常態,“僅斯爾邦石化各生產裝置間就有54種物料進行14路循環,實現產品的循環利用,形成一條閉路循環綠色產業鏈。”盛虹石化集團副總經理、斯爾邦石化公司總經理白瑋介紹。
(盛虹石化生廠區夜景)
作為產業新區,徐圩新區以環保安全、工藝設備、投入產出、品質品牌等四個“世界一流”為標準,構建起綜合競爭力強、污染有效控制、資源集約利用為特征的現代產業體系。
截至目前,徐圩新區累計引進重點產業項目28個,總投資2500多億元,自具備項目承接能力以來,徐圩新區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取得亮眼的成績。去年,徐圩新區經濟增幅排名連云港第一。
讓綠色成為發展底色
“徐圩新區的發展不應該急功近利、不應該急于求成、不應該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定要‘堅持做正確的事’,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堅持就是為未來的飛躍打好基礎。”石海波的一番話擲地有聲。
作為國家七大石化產業基地,如何在項目集聚和踐行“兩山”理論之間求得平衡?徐圩新區提出以綠色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園區項目集聚思路。
(綠色徐圩)
所有洽談落地的企業項目,全部要進行企業內審、專家評審、項目戰略環評等環節,評審不過關的企業項目,都被拒絕入駐。截至今年3月,徐圩新區共引進投資總額2500多億元,因不符合產業規劃和環保要求被拒的項目投資額超過3000億元。
源頭把關,環保基建也緊跟而上。徐圩新區全力打造應急救援保障體系、智慧安全運行保障體系以及區域生態環境監控體系等一批“綠色”基礎設施。未來,徐圩新區的大氣、水、土壤、近海域環境都可通過傳感器、視頻等技術進行成體系監測。
走進徐圩新區的東港污水處理廠,一片景觀池塘映入眼簾。副廠長張楠通指著池中的紅魚,驕傲地說:“養魚的水,都是我們處理后的尾水。園區所有投產企業的污水全部入廠,處理廠24小時、365天運轉,排放出的污水達到一級A標準,這在化工污水里是非常高的標準,在同類園區屬于前列。”
“徐圩新區用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的新發展理念。這種踐行不僅僅停留在經濟發展層面,而是兼顧生態、社會、區位、國家戰略等綜合發展目標。在‘一帶一路’建設等多種機遇疊加的背景下,徐圩新區在打造工業園區良好品牌、示范引領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進而實現跨越式發展上做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許蘇明說。(吉鳳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