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通訊員 程長春 王靜 段慧明)“想當初含羞帶怒離張家,現如今喬裝改扮試素花。若是主意改變隨我去,我這個新科狀元就認下她……”日前,一群呂劇愛好者的唱腔在村巷中回響。筆者走進連云港東海縣石湖鄉廖塘村村民馬如飛的新家里,“老戲班”正在排練:身穿綠色“窮生”的戲服,頭戴黑色“窮生”帽的馬如飛正在一樓舞臺上排練。
呂劇傳唱以山東為中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海的老百姓也非常喜歡。“窮生”是當地土話,窮書生的意思。演員都是農民,來自周邊鄉鎮,因為愛好聚到了一起。馬如飛妻子對丈夫拿出大量時間、金錢搞呂劇很支持。她對筆者說:“有了老戲班,村里的歡笑聲漸漸多了,老人們也有了精氣神。”
黃川鎮農民黨員黃業江自辦農民春晚,一辦就是十幾年;石湖鄉馬如飛的呂劇春晚也搞了七八年;山左口鄉云南媳婦多,每年春節民族歌舞晚會也成了特色……這體現了新時代群眾越來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東海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崇慧說:“一年送戲下鄉幾次不難,村里建個舞臺也容易,難的是讓舞臺活起來。鄉間本土老戲班火起來,是因為政府對民間愛好的積極扶持倡導。”
東海縣從“送戲下鄉”中獲取經驗,提出變“送文化”為“種文化”,鼓勵民間的老戲班在鄉村推開“百姓大舞臺”。縣里設立“一獎一扶一專項”政策,即“彥涵文學藝術獎”“東海縣文藝精品創作扶持資金”和“東海縣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其中,文藝精品創作每年組織評審一次,每年至少拿出150萬元用于獎勵。東海縣文廣體局及鄉鎮文化站加大對縣鄉文藝團隊的演出扶持力度,對公益性演出給予資金保障。
“百姓大舞臺”激活了百姓的創造力。用當地文藝愛好者的話說,如今在房山鎮房北村,想辦一臺晚會,只需要吆喝一聲,立馬一堆節目搶著來上臺,除了本村的,還有鄰村鄰縣的,往往一場晚會還排不下。
房北村的文藝“班底”來自跨越連云港、宿遷兩個市的薔薇河畔音樂協會,協會成員全部來自民間。領辦人董志懷說:“俺30年前在公社機關宣傳隊,最喜歡和鄉鄰一起琢磨二胡、笛子、三弦等各種樂器,自娛自樂。后來大家經常聚在俺店里探討技藝,走過路過的人看見我們的演奏,不少愛好者也要求加入。這樣,從幾個人的小吹小打變成幾十人的聯歡。我們從種地、養豬、打工的收入或工資中拿出錢,購置了價值20多萬元的樂器,每當演奏時還統一著裝。”他們成立了紅歌演唱團,淮海戲加紅歌樣樣火,把義務演出“唱”到了縣城、市區及周邊的沭陽鄉鎮。
對于地方戲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活態的傳承是最好的傳承。“百姓大舞臺”火起來,使得許多沒落的民俗文化、“鄉音鄉調”在“百姓大舞臺”上日漸復蘇,還涌現出蘇北琴書傳承人劉培蘭等新藝人。
“真的沒想到,俺都70多歲了,還能上舞臺……”不久前,溫泉鎮石文港村村民柴恩芝登上該鎮百姓大舞臺領獎時激動地說,“百姓大舞臺”也不止于“舞”。除了作為演出傳統文藝節目的載體,東海縣各鎮村還結合各自實際,把新人新事、好家風評選搬上舞臺,讓大舞臺成為宣傳主旋律、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