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 者 楊銳冰 通訊員 劉 燕 王雅萱)從國有小廠的技術員到民營大集團的董事長,張國良的奮斗史正是改革開放40年對個體的現實投影,也是連云港巨變的生動濃縮。他十幾年如一日潛心研究碳纖維關鍵技術,帶領團隊一舉突破發達國家對碳纖維技術的封鎖,實現了我國碳纖維產業化的夢想。張國良,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今年1月8日,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今年11月6日,榮獲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堅持夢想
做中國人自己的碳纖維
在今年1月召開的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一個來自連云港的項目格外吸睛:這個“干噴濕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該項目第一完成人、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國良,始終堅守“為祖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信念,率隊攻克種種技術難關,圓了國人40多年碳纖維“中國造”的夢想,建成了國內最大的萬噸碳纖維生產企業,成功實現碳纖維國產化和產業化,徹底打破了發達國家對國內碳纖維市場的長期壟斷,扭轉了我國碳纖維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為我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卓越貢獻。
碳纖維進入張國良的視野是2005年3月。作為人大代表的張國良到北京參加全國兩會時,從幾位材料專家那里了解到碳纖維在國內發展的現狀。碳纖維是國家安全、武器裝備急需的關鍵戰略物資,掌握這項技術的少數國家長期實行技術封鎖和壟斷,導致碳纖維在我國市場始終供不應求,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國防發展。此后,張國良告訴他拜訪的專家們:“我來完成碳纖維產業化。”
重重困難擺在張國良面前:既沒有設備參考,也沒有相關資料,同時又面臨國外的技術封鎖……他幾乎查遍了有關碳纖維的所有信息,記下3000多個主要工藝數據,每天讀書十幾個小時。
2005年9月,張國良將自己效益頗豐的鷹游紡機集團交給職業經理人打理,帶著7000多萬元現金,以門外漢的身份,一心撲在了碳纖維事業上,在連云港郊外一片長滿蘆葦的鹽堿灘上開始了產業化攻關。9月29日,碳纖維項目正式立項,張國良將此稱為“九二九工程”。
廠房建設和設備安裝與調試以超常規的速度進行。張國良白天在現場與一線技術人員、操作工一起探討技術問題,晚上躺在床上梳理思路,凌晨三四點鐘醒來不忍心給技術人員打電話,就把自己的太太叫醒,給她講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主要是再理一遍思路,一早上班好與技術人員交流……每天都這樣重復著。
在沒有國內經驗可以借鑒、國外技術又遭封鎖的情況下,張國良及其團隊完全憑借自己的摸索搭建起年產500噸碳纖維原絲生產線,并且開始試產。張國良和技術人員、工人們一起在生產線旁連續吃住74天,解決了數不清的大小問題,終于生產出合格的原絲。
成功圓夢
打破碳纖維國外技術壟斷
隨著生產線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成熟度不斷提升,2007年,中復神鷹成功生產出第一批碳纖維;2010年,1000噸T300級碳纖維規模生產,打破了發達國家對國內碳纖維市場的長期壟斷。
作為企業科技創新帶頭人,張國良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世界性技術難題,最終站在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領獎臺上。“成功的關鍵在于創新,在創新的路上,我們將永不停步!”張國良堅定地說。
今年,江蘇共有兩名專家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張國良就是其中之一。
干噴濕紡是當今碳纖維行業公認的難以突破的紡絲技術,僅有日本Toray和美國Hexcel兩家企業掌握。
張國良敏銳地意識到,發展干噴濕紡技術是今后碳纖維的主流,他果斷地吹響了向T700以上級碳纖維進軍的號角。他深知,通用級T300碳纖維已難以適應航空及新興工業對高性能碳纖維的需求,上天入海、武器裝備都在等著高性能的碳纖維。
張國良再度親自掛帥出征。他不斷地學習、吸收和創新,已經把自己硬生生地變成了這個領域里名副其實的專家。
“想在碳纖維產業化的道路上取得關鍵性突破,除了自主創新之外,沒有別的路可走!我們的創新是要敢于集成創新、敢于跳出書本去創新、敢于從實踐中創新。”張國良說,許多關鍵技術難題亟需突破瓶頸,構建自主的干噴濕紡碳纖維技術和裝備體系。
經過3年多的艱苦摸索和實驗,中復神鷹立足自主創新,終于突破干噴濕紡碳纖維的核心技術難題,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通過工藝和裝備的集成創新,實現了高性能碳纖維高效生產,產品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成為我國首個、也是世界上第三個攻克干噴濕紡工藝難題的企業,填補了國內以干噴濕紡工藝為代表的高性能碳纖維生產技術的空白,打破了國外巨頭在中國市場的長期壟斷。
2018年,T1000級碳纖維工程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完全自主研發的百噸級T1000碳纖維生產線實現投產且平穩運行。這標志著我國高性能碳纖維再上一個新臺階,邁入向更高品質發展的新時代。
目前,中復神鷹已系統掌握T700級、T800級千噸級技術和T1000級、M30級、M35級百噸級技術,在國產碳纖維市場的占有率連年達到60%以上,極大促進了我國碳纖維復合材料產業的發展。
“今后要將國產化貫穿于整條生產線,真正掌握碳纖維生產核心技術,更好地服務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終端用戶。大家使用國產碳纖維,就是對中國碳纖維行業發展的貢獻。”張國良表示。
擔當使命
創新求變 一直在路上
攻克碳纖維技術難題,經歷了12年的艱苦磨礪,張國良已從年富力強的壯年步入花甲之年。
張國良說,企業家精神,最重要的是要有使命感,要始終將企業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
展望碳纖維產業的未來,張國良坦言,碳纖維研究還有廣闊的空間,“目前的工藝只能把碳纖維理論上的性能發揮出很小一部分,將來還能做出性能更好的碳纖維產品。”
“目前,我們的碳纖維產品主要應用于航空航天、武器裝備、碳芯電纜、建筑加固、壓力容器、體育用品、風電葉片、汽車制造等領域。”張國良表示,隨著國產大飛機等一大批國之重器成功研制,未來幾十年,碳纖維的使用量肯定會加大。
“帆歡勁風滿,破浪如追奔。”如今,站在行業制高點的張國良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凝心聚力踏上新征程,同時期盼著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和他一道,扛起這份沉甸甸的國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