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王文 通訊員 周大衛 楊開林) 近日,在連云港新東方集裝箱碼頭,連云港海關工作人員正在查驗來自巴基斯坦的海產品集裝箱。在辦理完通關放行手續后,這批價值6.1萬美元的冷凍沙帶魚和魷魚將進入本地市場交易。據統計,2018年,連云港市僅進口“一帶一路”國家的海產品就達4000噸,同比增長202%。除越南的巴沙魚、秘魯的魷魚、印度的對蝦、格陵蘭海域的庸蝶魚等海鮮外,來自越南的火龍果、阿聯酋的椰棗等生鮮食品進口量也實現了大幅增長,這些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質農產品豐富了市民的餐桌。
(海關工作人員在查驗來自巴基斯坦的海產品)
連云港是全國水果、糧食及肉類指定口岸,擁有江蘇首個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首家海關保稅冷庫,可提供專業化的冷鏈倉儲、配送、加工以及保稅服務,擁有專用冷藏箱堆場、監管(保稅)冷庫、冷鏈運輸車隊以及關檢查驗平臺。同時,連云港港與日韓、東南亞、中東、美洲等地區保持著密切的貿易往來,陸上開行了中亞、歐洲方向的國際班列,集裝箱鐵水聯運業務,尤其是過境集裝箱業務在國內保持領先優勢,為開展冷鏈物流服務提供了絕佳條件。
“2017年底,我們首次從外國進口新鮮水果,經過一年多發展,業務量得到拓展。”中哈物流公司總經理劉斌介紹,“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簡化流程,實現‘船站直取’壓縮在途時間,進一步帶動連云港口岸進境水果業務和其他冷鏈業務,為‘一帶一路’過境農產品冷鏈物流通道建設奠定基礎。”
“一帶一路”支點城市建設,不僅讓連云港市的工農業制品遠銷海外,也為港城人民帶來了各種優質產品。以海產品為例,去年連云港口岸平均每周就進口3到4個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的海產品集裝箱。2018年,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的海產品累計進口200個集裝箱,重量4000噸,貨值800萬美元,同比增長在兩倍以上。2019年進口量預計是2018年的2.5倍。
為了進一步支持連云港市“一帶一路”建設,連云港海關還搶抓機遇,深化改革創新,積極推動口岸“提效降費”,開展“整合申報”“查檢合一”等改革壓縮通關環節,通過“關稅保證保險”“稅單電子支付”等措施降低貿易成本,提升口岸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促進連云港市形成“東西雙向開放、陸海內外聯動”的高水平開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