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張晨晨
“同志們,讓我們秉持雷鋒車組‘寧愿自己千般苦,不讓旅客一時難’的職業奉獻精神,立足崗位,不斷奮斗,為港城的平安幸福做出自己的貢獻!”近日,連云港市公安局邊防支隊開發區大隊組織民警來到當地“雷鋒車”組群雕前,為群雕擦拭浮塵,感受“雷鋒車”組先進事跡,增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意識。
(雷鋒車群雕)
從一條木扁擔、一輛木板車,演變為鐵板車、人力三輪車、電動車,到現在的旅游觀光車……改革開放41年,雷鋒精神并沒有隨時光的流逝而黯淡,相反,卻在歲月的洗練中顯得愈發明亮、璀璨。連云港的“雷鋒車”,用半個多世紀的堅守,贏得了“中國第一‘雷鋒車’”的美譽。進入高鐵時代,飄揚了56年的“雷鋒車”旗幟仍鮮艷。
(第一代平板車雷鋒車)
1963年,毛主席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后,連云港市新浦汽車總站長途服務組的女職工們積極響應,立足崗位學雷鋒,利用工余和業余時間,免費為往返火車站與汽車站的老弱病殘孕服務,并幫助解決各類問題。現年79歲的朱秋霞,是第一代“雷鋒車”車手,見證了“雷鋒車”半個世紀的轍痕:“我是1962年調到車站工作的。毛主席號召學雷鋒,我們怎么學?就幫助過往的旅客吧!1963年3月,我們開始用3根小扁擔,幫助行李包多的、帶小孩的、年老體弱的旅客。后來站里給我們買了平板車,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用三輪車,車子不同,名字也變過幾次,但大家還是喊它‘雷鋒車’。”56年間,共有500多位服務員拉過“雷鋒車”,行程22萬公里,免費運送旅客近32萬人次、行包28萬余件。
(腳蹬式三輪雷鋒車)
“沒有‘雷鋒車’,就沒有俺老王這一家。”說起“雷鋒車”對他的幫助,65歲的山東漢子王廷記老淚縱橫。老王是山東莒南縣王家炕村農民,1996年3月的一天,他失魂落魄地蜷縮在新浦汽車站候車,長途組的郝芳萍等幾位服務員關切地上前詢問。原來,王廷記家境貧困,身體不好,妻子離他而去,撇下兩個四五歲的孩子。“家里又沒老人,俺下地都要一手抱著一個娃,這日子還咋過?”留下遺書后,王廷記精神恍惚地來到新浦汽車車站。郝芳萍等服務員給老王端來熱騰騰的飯菜,耐心地勸導他;車站用困難旅客救助基金捐助老王500元錢,并通知王家炕的村干部接他回村。在長途組和汽車總站的幫助下,老王鼓起了生活的勇氣。如今,他的兩個孩子都有了工作,家里還蓋了新房。
1990年2月14日早晨,乍暖還寒。新浦汽車站6號門前候車長椅上,來自漣水農村的孕婦王秋榮疼得冷汗直流,丈夫陸慶伍在旁邊手足無措。滕士花、朱芬等幾位服務員,用“雷鋒車”把孕婦送去醫院,像親姊妹一樣跑前跑后。當天中午,一個健康的男嬰呱呱墜地。王秋榮眼含淚花說:“大姐,你們給起個名吧!”守在旁邊的“雷鋒車”車手蓋莉慧說:“就叫路平吧,陸路平,一路平安。”孩子的奶奶從漣水老家趕來,為了表達感激之情,又為路平起了個乳名叫“車站”。
(新式電動雷鋒車)
“雷鋒車”在連云港人心中有著很重的分量———1999年1月5日,“雷鋒車”車手郝芳萍在上班途中被摩托車撞倒,脾臟破裂、左小腿骨折,生命垂危。這個消息驚動了連云港全城:滿滿一車的消防支隊官兵趕到醫院獻血,相識和不相識的人都排隊前來看望,病房成了“花的海洋”。康復后的郝芳萍,得知這一切后非常激動:“如果不是親身經歷,真沒想到‘雷鋒車’在港城人心中有這么重的分量!”
2004年,連云港市政府決定,在市中心樹立“雷鋒車”組城雕。消息傳出,部隊、機關、學校等社會各界紛紛自發捐款。揚州江都農民肖士信捐款41元,他說,當年是“雷鋒車”手在他錢包丟了之后給他買了一張價值41元的車票;鹽城射陽下崗職工耿更捐了1000元,他在匯款單上附言:“捐給‘雷鋒車’城雕,愿雷鋒精神代代相傳。”
(雷鋒車手在集體宣誓,提升服務旅客水平)
如今,“雷鋒車”組根據社會的發展趨勢,在保留傳統服務項目的同時,不斷探索新的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將工作重點放在提升旅客候車舒適度及擴大社會影響力方面,并與社會各界的志愿服務團體合作,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繼續提升“雷鋒車”的影響力和美譽度。而榜樣的帶頭,也帶動了“雷鋒公交”“雷鋒的士”“雷鋒車”公交快捷線等先進典型的不斷涌現。
歷經半個多世紀堅守,雷鋒車手們用全心全意、始終如一的服務,鑄就了“寧愿自己千般苦,不讓旅客一時難”的承諾,錘煉出與時俱進、感人至深的“雷鋒車精神”,成為持續高揚在全國學雷鋒進程中一面鮮艷的旗幟,帶動了整個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
雷鋒車,猶如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