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昌慧東 朱萍 李帥 黨仕仁
“孫洪太,男;籍貫:中國山東省平邑縣平邑街道;犧牲時間:1940;犧牲戰役:江蘇省贛榆戰斗;安葬地:山東省平邑縣平邑街道毛家洼村。”連云港市委黨史工辦工作人員徐亮在中華英烈網上搜索到這則信息時,無異于一枚重磅“炸彈”。
近日,連云港日報與連云港市委黨史工辦、市廣電傳媒集團、贛榆區委宣傳部共同發起“為‘青口十八勇士’尋親”新聞行動。啟動以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當這則“孫洪太”信息出現時,尋親組成員既興奮,又忐忑。“青口十八勇士”留存的英名中,確實有“孫洪太”之名,烈士的信息雖高度匹配,但到底是不是,能不能找到,卻又是未知。
帶著心中的疑問與滿滿的期待,4月18日下午,我們尋親組一行,踏上前往山東平邑的路程。
一波三折,“毛家洼村”為何沒有烈士的信息
78年前,一場殊死血戰在贛榆青口鎮火叉巷打響,18名勇士為掩護大部隊安全撤離,與日偽軍血戰竟日,受盡嚴刑拷打。事后,經戰地記者白刃采訪,孟兆閣、趙本源、原飛友、馬培元、孫洪太、何北生、張秀閣、孫玉琨、李會元9位勇士英名得以留存于世。
但是,受當年文化條件以及檔案更替等復雜因素影響,留下的9位勇士的名字是否準確,是否存在同音不同字,是否有筆誤,這些令人擔心和疑惑的問題,我們都無法完全肯定。
而十八勇士身份的確認,環環相扣,由不得一點出入。僅“孫洪太”這三個字,我們就反復多方驗證。在贛榆抗日山的紀念碑上,刻下的是“孫漢泰”三個字,而在黨史資料中,是“孫洪太”。我們發現,留存的史料中,最有說服力的,就是當年白刃寫下十八勇士作品,這是烈士英名最早出現的文字檔案。經過黨史部門走訪、比對,最終確認烈士的名字為“孫洪太”。
因此,在獲得“孫洪太”信息的當天,我們就電話聯系了臨沂市平邑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進行第一次核實。沒想到,毛家洼村并無名為“孫洪太”的烈士信息,好不容易才發現的線索就這樣中斷了。
幸運的是,幫助我們核實信息的工作人員張女士沒有放棄,她靈機一動,想到當地還有一個毛家莊,“是不是當時登記的時候搞錯了?”抱著一線希望,她又找到毛家莊的村委會,果然得到了肯定的答復:“確有一名叫孫洪太的烈士,而且烈士的后人就生活在村里!”
尋親有了第一步進展,但是確定烈士的身份,需要有完整的證據鏈和佐證,許多細節和信息必須經得起驗證。
困難的是,距離當年那場戰斗,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78年,世事更替,當年的物證還在嗎?我們還能找到知情人嗎?他們即便還健在,也是年事已高,還能記清當年的情況嗎?不得不說,我們此行能不能找到有價值的線索,去揭開歷史的謎團,都是未知數。
三位親人,講述家人對孫洪太的牽掛
尋親難度越大,越是讓我們深深感到此次尋親活動的意義和緊迫。
抵達平邑后,就有好消息不斷傳來。孫洪太抗日犧牲后,他的故事被村里人口口相傳;在家族中,現在還有三位老人了解當年的情況,最大的驚喜,其中一位是孫洪太的堂妹,她見過烈士本人。更加令人驚喜的是,兩位已經年過九旬的老人,身體硬朗,可以接受我們的采訪。
這些好消息,讓我們一下看到希望。
“孫洪太烈士出生在我們村,是全村的驕傲,這么多年來,村里人都知道他。”4月19日早上7點40分,村委會主任劉相永在村委會大門口迎接我們。
沿著村里寬闊的水泥路,我們一路往東,到了一戶整潔的農家小院,劉相永指著大門說:“里面就住著孫洪太的二弟媳。”
▲孫洪太烈士的二弟媳
烈士的二弟媳,名叫紀恒英,雖90歲高齡,但思路清晰。聽說我們為孫洪太烈士而來,老人早早就坐在沙發上等候。“孫洪太在家排行老大,在我還沒嫁進來時,就已經參軍了。”操著濃重的山東方言,紀大娘邊流淚邊說起家中這位大哥。回憶的閘門一旦打開,老人的思緒也回到過去,想到那段熬人的歲月,老人的手微微發抖。“我記得家里人一直都在打聽孫洪太的下落,1954年,我婆婆跑到當年報名參軍的仲村去問,這才知道大哥已經犧牲,按照當地風俗,家里為大哥發空喪,不管怎么說,人死了還是要入土為安。”紀大娘哽咽著說道。
得知孫洪太烈士的四弟媳陳尚娥,和烈士母親一起生活多年,我們又折返回縣城,去看看能否獲得有關烈士更多的故事和細節。
▲孫洪太烈士的四弟媳
“沒想到,真是沒想到,時隔這么多年,我們還能知道大哥的消息,下次上墳,我要告訴婆婆,她老人家終于能心安了!”陳尚娥緊緊握著我們的手,連聲說著。陳尚娥76歲,婆婆在世時,經常和她說孫洪太的事情。陳尚娥告訴我們,孫洪太姊妹共7人,孫洪太排行老大,下面有3個弟弟、3個妹妹,孫洪太參軍后家里兄弟姐妹都還小,為了生存,孫洪太的母親帶著孩子們討過飯、吃了很多苦。孫洪太的母親也曾多方打聽過孫洪太的下落,找了很多年,后來才得知孫洪太是在贛榆青口犧牲了,但具體怎么犧牲的并不知情。說起這段往事時,陳尚娥幾次紅了眼圈:“我一直勸婆婆不要老哭,可怎么勸也勸不住,要是能早點知道就好了,她就不會流那么多的眼淚。”
三位老人中,烈士的二堂妹唐孫氏最為關鍵,她在小時候見過孫洪太本人。“孫洪太小名叫金山,比我大10歲左右,要是如今還活著,金山大哥現在也差不多102歲了!”一說起幼年見過的孫洪太大哥,老人有太多的話想說,一時竟激動到無法言語。怕老人有什么閃失,坐在一邊的侄子孫曉向我們轉述了老人對烈士的印象:孫洪太在村塾讀過兩年書,參軍前在家務農。參軍時,烈士的虛歲應該還不到18歲,身高大約一米七,皮膚稍黑,長臉,額頭稍寬,頭發濃密,單眼皮,體重120斤左右。
層層追問,能否證明他就是十八勇士之一
針對烈士名字中的“泰”和“太”,孫曉還找出了一份物證,用于驗證烈士姓名。當著我們的面,孫曉拿出一幅畫,“這叫家堂軸子,這份是我父親八十年代繪制的,家堂軸子的填寫是按照我父親的稱謂填寫。”隨著家堂軸子慢慢展開,“長兄孫洪泰”幾個字出現在大家面前!孫曉介紹,“泰”字是輩分,家族中同輩人平時都用“太”代替,只有寫家譜時才會用“泰”字。
▲孫洪太烈士的侄子孫曉
在平邑縣烈士陵園的烈士英名石碑上,我們看到,第二排左起第四個就是孫洪太烈士的名字。
一上午的尋訪后,我們來到平邑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高付生仔細翻閱《山東省平邑縣革命烈士英名錄》,并與連云港市委黨史工辦工作人員核實和佐證相關細節和關鍵證據。
在這份1981年編寫的英名錄上,我們在第24頁的左下角看到了孫洪太的信息,登記在冊的犧牲時間和地點為:1940年,贛榆。
▲高付生與連云港市黨史辦工作人員核對信息
據連云港市黨史資料記載,真正的贛榆戰斗發生在1943年,因此,可以推斷出當年口述有誤,烈士的犧牲時間和地點應該為1941年的青口戰役。烈士所在部隊一一五師六八六團,根據黨史記載,為青口戰役參戰部隊教導二旅6團的前身。
經過尋訪組查閱、比對相關資料,對親屬家訪,歷史的謎團終于被揭開,山東平邑籍的孫洪太烈士,就是我們尋訪的“青口十八勇士”之一。
▲烈士后人與兩地尋親人員合影
青山埋忠骨,78年前的那場青口戰役,牽動著烈士家人幾十年的掛念,直到78年后,烈士的后人才知曉,家族中的這位大哥,竟然就是赫赫有名的“青口十八勇士”之一。山河已無恙,英雄魂可歸,這場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的尋找,終于有了結果。而我們的尋找,還在繼續,如果你有相關的線索,請與我們聯系。
我們的聯系方式為:
連云港市委黨史工辦:0518-85801341 / 13851258585
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18061391216
連云港廣電傳媒集團:0518-85720021 / 13951496262
贛榆區委宣傳部:0518-86223191
贛榆區史志辦:0518-8622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