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 者 周 瑩 通訊員 王雅萱 劉燕)這是一個渴望在世界碳纖維供應鏈寫上中國名字的奮斗者;這是一個執著幾十年如一日奔波在工業轉型升級一線的踐行者;這是一個立志于寫出中國制造時代篇章的追夢人……
他就是張國良,中復神鷹碳纖維公司董事長。在過去的幾十年,他傾注所有精力,率隊攻克種種技術難關,實現了碳纖維產業化,打破了國際封鎖,為我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堪稱中國碳纖維產業的改革先鋒,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俄羅斯國家工程院“格里什曼洛夫”最高材料金獎。
▲張國良在領取國家科技進步獎
“碳纖維被我們搞材料的稱為‘新材料之王’,俗稱‘黑黃金’,足見它的重要性。國內的碳纖維研究雖然進行了30多年,但基本上還局限于實驗探索階段,一直無法實現產業化。”“你不是國內第一個提出要搞碳纖維的企業家,但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成功的案例。碳纖維技術難度實在太大,有些企業幾個億砸進去了,卻連碳纖維原絲的影子都沒見著。”“你別小看碳纖維,就這么一根細細的絲,國家投入那么多財力和時間也沒搞成產業化。你一個民營企業,不要不自量力。”……在幾十趟南下北上的調研中,張國良聽到的全是專家們的質疑。
“作為一個企業家,要有敢于冒風險為國家分憂的責任心!哪怕傾家蕩產,也要造出中國人自己的碳纖維!”就算當時沒有人理解,張國良仍是如此堅決。
▲張國良與技術人員在做技術攻關交流
重重困難擺在張國良面前:既沒有設備參考,也沒有相關資料,又面臨國外的技術封鎖……對于碳纖維行業幾乎一無所知。他幾乎查遍了有關碳纖維的所有信息,記下3000多個主要工藝數據,每天讀書十幾個小時,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的賀福教授編著的專業書籍成為最初攻關路上的指路明燈。他幾乎找遍了國內所有研究過、試驗過、接觸過碳纖維的人,認真調研、虛心求教。
▲技術攻關期間,張國良與技術人員同吃同住在實驗室
2005年9月,張國良將自己效益頗豐的鷹游紡機集團交給職業經理人打理,帶著7000多萬元現金,以門外漢的身份,一心撲在了碳纖維事業上,在連云港郊外一片長滿蘆葦的鹽堿灘上開始了產業化攻關。當年9月29日,碳纖維項目正式立項,張國良將此稱之為“九二九工程”。碳纖維攻關的廠房建設和設備安裝與調試,幾乎在以超常規的速度和時間進行著賽跑。張國良白天在現場與一線的技術人員、操作工一起探討技術問題,晚上躺在床上梳理思路,凌晨三四點鐘醒來不忍心給車間的技術人員打電話,就把妻子叫醒,給她講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一早上班好與技術人員交流……每天都這樣重復著。
在沒有國內經驗可以借鑒、國外技術又遭封鎖的情況下,張國良及其團隊完全憑借自己的摸索搭建起年產500噸碳纖維原絲生產線,并且開始試產。這是一個高分子化學反應過程,原料是易燃、易爆的物質,反應過程中如果有稍微操作或控制不當,嚴重的就會出現爆炸事故。這個充滿希望也充滿危險的啟動按鈕由張國良親自按下,沒有出現想象中最壞的情況,但是試生產的過程也并不成功,問題層出不窮。張國良和技術人員、工人們一起在生產線旁連續吃住了74天,解決了數不清的大小問題,終于生產出了合格的原絲。
▲工人在車間生產碳纖維
隨著生產線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成熟度不斷提升,2007年,中復神鷹成功生產出第一批碳纖維;2010年,1000噸T300級碳纖維規模生產,打破了發達國家對國內碳纖維市場的長期壟斷。
永不停步,突破干噴濕紡碳纖維的核心技術難題張國良不僅是企業發展的決策者和掌門人,更是企業技術創新的主心骨和領頭羊。作為企業科技創新帶頭人,他帶領團隊致力于碳纖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世界性技術難題,最終站在了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領獎臺上。“我們成功的關鍵在于創新。而在不斷創新的路上,我們將永不停步!”張國良堅定地說道。
▲碳纖維原絲
最近,實現碳纖維夢想的張國良正在灌云紡織產業園忙碌,原來他在攻關污水印染技術。說到印染,大家都知道傳統印染必須用到水,1噸布染色、水洗,需要用掉40噸水。資料顯示,中國包括印染在內的染整業年耗水量超過100億噸,廢水排放量約占工業總排放量的35%!無水印染是全世界印染行業夢寐以求的目標,但從上世紀末開始,各國科學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攻關卻無人成功。
5年前,張國良決定,啃一啃這塊硬骨頭!“去年6月,我們成功試產,印染速度快,成本下降15%,絨布印染無需用水,平布印染省水80%,這是我2018年最滿意的科技創新成果。”
談起這項創新成果,張國良的語氣里滿是激動和自豪:“碳纖維技術的研發,我只是打破了國外的封鎖,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水平;但無水印染這項技術,全世界都沒有,這場印染行業的革命,將由我來掀起!”為了技術創新,張國良說自己白天晚上都在思考。“創新既是國家責任,也是我的興趣所在,企業家和科學家雙重身份的疊加,為我實現自己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供了最好的助力。”創新,永遠是張國良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