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通訊員 邵沛源 王賽)“我最難忘的是那段艱苦的歲月……”日前,一堂以“初心不忘,薪火相傳”為主題的黨課在連云港海州區新海街道開放式黨組織活動基地進行。講課人是“紅色宣講”特色黨小組老黨員張景華,曾歷經下鄉、參加共和國20周年閱兵、支援老撾筑路等任務,從參軍到退伍,他始終守住初心,踐行當年的入黨誓詞。
1968年秋,高中畢業的張景華告別親人,離開家鄉,踏上北去的列車,走進兒時憧憬的軍營。這是一支駐守在內蒙古高原上,肩負著保衛“核工廠”的秘密部隊,長年處于戰斗值班狀態,冬天氣溫常在零下20~30攝氏度。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張景華克服想家情緒,迅速調整,全身心投入到日常訓練,始終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而對外通信,每次在信封上只寫郵政信箱代碼,家人和朋友都不清楚他具體在哪里服役。1969年,張景華被選去代表空軍參加新中國成立20周年閱兵,為了圓滿完成任務,張景華嚴格訓練,腳下的血泡像馬蜂窩,破了再起,起了再破,等休息時才發現腳底血跡斑斑,當他在天安門前接受毛主席檢閱后,他鄭重地向黨支部遞交了一份入黨申請書。“回到連隊后,我就匯報了接受毛主席檢閱的喜悅和收獲,表達了入黨的決心。”回憶起當初,張景華記憶猶新。
也許是黨組織的考驗,不久,張景華又接到“三支兩軍”中的支農任務,被分配到內蒙古最偏遠的山溝貧困小村莊里,白天走家串戶宣傳黨的政策,了解社情、民情,晚上在煤油燈下寫匯總材料,還幫助其他同志完成摸底工作,受到軍隊代表、戰友的一致好評。也就在這一年,他終于如愿,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軍旅生涯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場“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1971年5月,張景華所在的部隊接到命令,秘密進入老撾,擔負起保衛我國援老筑路工程部隊安全的任務。由于老撾屬于熱帶雨林性氣候,加之衛生條件差,張景華和他的戰友除了警惕敵軍轟炸機不時對防區進行狂轟濫炸的同時,還面臨著鉤端螺旋體病、地區性肝炎等地區性傳染病的威脅,以及蚊蟲、毒蛇、猛獸的襲擾。此外,由于后勤運輸線較長,戰士們長期吃不上新鮮蔬菜,不少人得了夜盲癥、皮膚病,可高射炮兵打仗全靠視力,張景華和他的戰友發揚既是戰斗隊又是生產隊的光榮傳統,進行生產自救,利用戰斗間隙,開荒種菜,解決吃菜難的問題。作戰期間,他們共擊落敵機4架,擊傷1架,且無一人傷亡。
6年多的軍旅生涯,使張景華從一個熱血青年成長為一名果敢、成熟的共和國軍人。他先后榮立三等功兩次,多次被評為“五好戰士”。
退伍后,張景華一如既往保持和發揚部隊的光榮傳統和作風,在不同的崗位上做出一定的成績,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黨務工作者。退伍后的近半個世紀以來,張景華堅持參加黨組織生活,從未間斷。他還經常給黨員干部上黨課、定期參加校外輔導站活動,主動擔任起為轄區內孩子國防教育宣講工作,激發青少年愛軍愛黨愛國情感,增強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