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周瑩 通訊員 王雅萱)連云港板浦古鎮曾集聚汪、程、許三大望族,程津培的祖上正是板浦古鎮三大望族之一。
抗日戰爭爆發后,戰火波及板浦。為了減少資源和人才損失,淮北鹽場決定內遷,其中就包括程津培父親一家。抗戰勝利后,程津培的父母又跟隨鹽場搬遷到天津塘沽。1948年,程津培出生在天津塘沽。他的上面還有4個哥哥,整個家庭都靠父親微薄的工資維持生活。
1957年,程津培的父親因腦溢血不治離開人世。曾是蘇北名校海州師范才女的母親深知知識的重要性,即使生活再困難,也從未放棄孩子們的教育。程津培兄弟5個,其中4個是大學生。“從那時起,母親用柔弱的肩膀,支撐著5個孩子求學和家中老人的所有開銷。”
1972年,國家啟動工農兵大學生計劃,程津培遇到了一位天津師范大學的招生老師,這位老師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當時,程津培正在山西插隊。因為表現出眾,被抽調到縣里工作。程津培選擇學習化學是因為這位招生老師對他說:“你一定要到‘咱系’來。”這句朋友般的召喚讓程津培走進了化學的世界。大學即將畢業時,程津培參與了一個關于“氣敏電阻”的項目,這個項目讓他對科研產生了濃厚興趣。1978年,國家恢復了研究生制度,程津培考入南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后最早的一批碩士。
碩士畢業后,程津培很快又獲得公派留學的機會。然而,國外獨特的教育方式讓習慣當好學生的程津培吃了虧。
因為美國的考試內容并不是知識點,而是讓學生結合物理、有機化學的相關原理,在最短時間內解釋最新的科研課題是如何研究成功的。一個小時的時間,程津培只答出了4道題中的3道。
從那一天開始,在美國西北大學的圖書館、實驗室,人們經常看到一個東方人的面孔。幾年后,程津培以出色的成績畢業于美國西北大學,獲得了中國學生在該校的第一個有機化學博士學位。他的多篇論文發表在國際權威刊物《美國化學會會志》上,他也被導師Bordwell教授稱為自己“最好的學生”。
隨后,他又來到美國杜克大學,在著名有機化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E.M.Arnett教授的實驗室做博士后。他從事的關于化學鍵在有機溶液中異裂鍵能和均裂鍵能的研究,是當時國際上這一領域中唯一的系統性工作,研究成果在《美國化學會會志》和《科學》上發表后,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1988年8月,程津培順利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攜妻帶女,毅然回國。程津培說:“每個人在自己人生道路的重要關口都會面臨選擇,無論是怎樣的決定,都會有它的合理性。而對于我,選擇回國是順理成章的事,因為我的事業追求在中國這塊更需要知識的土地上會更有價值。”
經過艱苦努力,他在南開大學建立了能夠開展溶液態化學鍵能量綜合研究的國內唯一的實驗室。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八五”重大項目中,他對有關自由基熱力學穩定性的研究及所建立的新的自由基取代基效應理論,大大深化了人們對自由基性質的理解。幾年之后,程津培開始在國內外嶄露頭角。他帶領研究小組從事“離子基鍵能”和“一氧化氮鍵能”的研究,并且是該領域國際上最有影響的研究小組之一。2001年,程津培憑借其出色的研究成果,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程津培的科研腳步并沒有停滯不前。2012年12月29日,清華大學基礎分子科學中心成立,程津培院士全職加盟清華并擔任基礎分子科學中心主任。2017年1月,程津培院士團隊在京發布了國際上首個涵蓋全面、數據可靠、使用快捷方便、專業權威的網絡版化學鍵能數據庫iBonD2.0。化學鍵能數據庫iBonD2.0是迄今為止國際上鍵能領域綜合程度最高、收錄數據最完善的大型數據庫。而該數據庫的建成,體現了科技界承擔的責任,填補了國內和國際空白,大大地提高了中國在國際化學界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