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大暑三秋近,林中九夏移”。大暑時節,在連云港市海州區浦南鎮番茄專業村——草舍村,剛剛送走番茄豐收季的果農們又忙活起來。今年44歲的4組農民朱孔雀正在蔬菜大棚里采摘豆角,忙得不亦樂乎。“這是番茄地套種的新鮮豆角,嫩著呢……”快言快語的朱孔雀一邊熱情地和記者招呼,一邊打開了話匣子。
采摘豆角的果農
2009年,在外務工的朱孔雀得知家鄉很多村民通過種植番茄增收致富,便毅然地回村種起了番茄。經過多年的潛心摸索,如今他家種植的9個大棚番茄年收入穩定在20萬元左右。“雖然今年有疫情影響,但由于行情好,收入不降反升。”朱孔雀介紹,春節后每市斤的番茄賣到四塊錢,一直持續了三四個月,截至今年5月,僅番茄一項就收入近40萬元。“如今在家門口就能賺大錢,既省去了外出務工的舟車勞頓,又能照顧一家老小,真是一舉三得,日子好著呢。”
在草舍村,像朱孔雀這樣靠種植品牌番茄增收致富的農戶還有近200戶。據隨行的村黨總支書記蔣東陽介紹,今年全村種植番茄的農戶收入都比往年高,最差的每個大棚收入3萬多元,最高的能達到近5萬元,僅此一項,全村農民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
草舍村現有6個村民小組、545戶、共2350口人,擁有耕地3700畝。20多年前,村民們大多以種植稻麥為主,村里雖有七八個番茄大棚,但都是零星種植,形不成氣候。2008年,草舍村村支“兩委”在參觀考察外地番茄規模種植成功經驗后,決定把種植番茄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特色產業來抓。
村里制定了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充實完善激勵措施。其中規定:對村民自行出資建造的番茄大棚每個給予2000元至5000元的資金獎勵;村里還組建了番茄專業合作社,對菜農種植的番茄提供統一種苗、技術指導和網絡銷售等“一條龍”服務。為方便菜農就近銷售,村集體還投入200多萬元,建了2個共計2000平方米的番茄交易市場。村里注冊了“草舍牌”番茄商標,并獲評國家農業部和江蘇省農業廳無公害產品證書,使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小番茄成為致富一方的“金果果”。
果農們正在將剛采摘的番茄整理裝箱
草舍村土地肥沃,特別適合番茄種植,其產品以個頭大、皮薄、肉軟、酸甜適中著稱。近年來,隨著草舍番茄品牌越叫越響,極大地推動了當地餐飲、民宿、農家樂、電商、物流等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也為周邊村落100多名婦女、返鄉農民工和大學生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今年28歲的李存是土生土長的草舍村人,大學畢業后利用所學專長,回村組建了“新農人”隊伍,專職從事農產品網絡銷售。他還注冊了“袁大娘”果蔬電商公司,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將本村及周邊的江浦、官陽、汪新等地的優質農產品送到城里人的餐桌上,為此李存也收獲了返鄉創業的“第一桶金”。僅今年以來,李存團隊銷售的農產品就達300多萬元。
“袁大娘菜市場”家門口的健康好菜
小番茄大產業。昔日靠傳統種植稻麥的農民,如今靠黨的富民好政策,走上現代高效農業致富之路,過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村民們依靠品牌番茄致富蓋起了“小洋樓”,大部分家庭添置了小汽車,村里也用集體資金將村組的“爛泥路”修成了3000多米的水泥路;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農家書屋、樂齡館……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鄉村振興,品牌農業是關鍵支撐。下一步,我們將以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為抓手,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把草舍番茄的品牌進一步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的農民加快步伐奔小康。”提起接下來的打算,草舍村黨總支書記蔣東陽堅定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