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碩果累累季節里,連云港市東海縣石梁河鎮勝泉村,一排排大棚格外醒目,成為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大棚內,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采摘。大多數游客都是帶著孩子一起來的,在采摘的同時能夠盡情享受親子樂趣。58歲的村民吳自成感慨地說:“多虧了后扶政策,讓我們過上了‘宜居樂業’的好日子。”
游客在采摘葡萄
勝泉村位于石梁河鎮最北部,海陵湖南岸,是東海縣的整體水庫移民村,全村共10個村民小組933戶3820口人,耕地面積3530畝,其中葡萄產業面積約3000畝。葡萄產業的發展,成為勝泉村移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希望。
“國家的移民扶持政策真是好,明年我還要擴大種植規模!”村民王紅兵夫婦指著自己的葡萄園高興地說。在東海縣移民辦的幫助下,他引進的“陽光玫瑰”“夏黑”“金手指”等葡萄品種品質優,畝產量最高達到5000斤以上,一上市就銷售一空。
村民喜獲豐收笑開顏
“產業扶持可以增強自身‘造血’能力,是助力移民增收的‘金鑰匙’。”東海縣水務局黨委書記、局長牛飛介紹,結合勝泉村的產業發展定位,水務部門利用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資金購置水泥支柱、棚膜等建棚材料,幫助移民戶建設葡萄避雨設施栽培大棚500棟,提高了產品品質,每棟大棚增收約5000元。
據東海縣移民辦負責人介紹,結合鄉鎮振興戰略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該縣還爭取1800萬元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資金,重點打造勝泉村“美麗庫區、幸福家園”,進一步解決村內部分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差,村莊整體環境有待提高,現有葡萄種植產業過于分散、產量低、品種及技術不夠先進等問題。
經過多年來的精準幫扶,勝泉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葡萄產業村,有“華東葡萄第一村”“蘇北吐魯番”之稱。
勝泉村的變化,是東海縣嚴格落實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大力開展精準扶持的一個縮影。
石梁河鎮勝泉村葡萄產業園
東海縣是“百庫之縣”,境內共有大中型水庫9座,移民人口10.06萬人,核定扶持人口5.65萬人,總量居全省第二,水庫移民村167個,人口較為分散,各村情況千差萬別,一個模式“打天下”,往往事倍功半。圍繞解決好“如何扶”的問題,東海縣水務部門根據各村實際,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分類指導、統籌發展,瞄準“精準”二字做好產業扶持文章,初步探索出一條增強內生發展活力之路,“扶”出了村莊新面貌,“扶”出了群眾新生活。
豐富的文化生活
據統計,東海縣使用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資金建設了以石梁河鎮勝泉村為中心的萬畝果品基地,以平明鎮南場頭村為中心的萬畝優質稻米基地,以曲陽鄉趙莊村為中心的水晶加工基地等。基地建設不僅促進了移民安置區的經濟結構調整,也帶動了區域移民增收。
在號稱江蘇“海外領地”、“雞鳴聞三縣、狗叫聽兩省”的蘇魯交界的移民村石梁河鎮西朱范村,附近的產業扶持園區項目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水庫移民在產業園務工
依托后扶資金的支撐,西朱范村通過打造移民創業園,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吸引了更多的移民就地、就近創業、就業。目前,已有5戶移民投資辦廠,8戶外地企業前來庫區投資建廠。
在村民王曉賓經營的水泥預制板廠,一輛輛貨車正在裝車等待發貨,預制板從這里出發送到連云港市、臨沂市等地的建筑工地。“在我這兒工作的村民,年薪都在10萬元以上。”王曉賓介紹,預制板的銷路很好,年利潤在100萬元以上。
西朱范村在東海縣移民辦的大力支持下,每年開展5次以上勞動就業培訓,進一步解決全村勞動力創業、就業技術難題。通過培訓,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全村約200人在附近的工廠打工,工廠不太忙的時候, 還能照顧自家田地。西朱范村還利用村里的土地和水面資源,組織部分村民從事水面養殖、家禽家畜養殖等項目,每人年收入達10萬元左右。(馮同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