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新民村“稻、漁、果”復合種養基地
果樹濃陰,流水清凌,民居小樓錯落有致,道路平坦開闊,走進江蘇省連云港市李集鎮新民村,標準化廠房、屋頂光伏發電、谷物種植合作社、糧食烘干廠房等多處項目映入眼簾……曾經,新民村是個是集體收入少、村民人均收入低的經濟薄弱村,近年來,村里通過發展富民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也對家鄉的美好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
新民村2000平方標準化廠房
早上7點多,新民村新建的標準化廠房門前停放著一輛已經快要裝好板材的貨車。據村支書孟德明介紹,廠房舊址過去是村里曾經的小學,校舍荒廢多年一直處于閑置狀態。近年來,新民村干群潛下心來,思考如何實現新民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增加村集體收入。大家一致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展產業,以項目來帶動脫貧促進村莊改變。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新民村爭取到江蘇省委幫扶工作隊288萬元扶貧資金,隨后6個扶貧項目高質量建成并投入運行,其中在村小學舊址的基礎上新建的20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還沒有建成就被客商預定租用;先后流轉土地850畝,成立了海潤谷物種植合作社,解決村里150個低收入戶就業外,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5萬元;投資86萬元建成的糧食烘干項目,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2萬元;投資144萬元在標準化廠房頂上建設的裝機容量177kw的光伏設備,年發電量19.6萬度,電費收益達17萬元……
2018年,新民村確定了“縈水繞田、稻漁人家”的建設主題,和“產業富民、文化聚民、生態惠民、設施便民”的工作方向,將省財政對特色田園鄉村專項獎補的1228萬元和省財政對“5+2”產業扶貧項目補助的18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規劃建設了7300多畝的“稻、漁、果”復合種養基地,種植12個品種共1.35萬株果樹,發展有機水果、有機稻米、蝦蟹等特色農業。“一水兩用、一田三收、生態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激起了生態富民的浪花……嘗到甜頭的新民村進一步擴大“稻、漁、果”種養規模,成功招引6個經營主體返鄉創業,引導家庭農場和農戶參與入股和管理,發展壯大生產經營規模,用工上優先使用本地低收入農戶,每年又帶動30多戶低收入戶就業,年收入1至5萬元。
一個個富民強村項目的帶動,新民村每年至少可以增加集體收入50萬元以上,200多位村民也在致富項目的帶動下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賺到錢。
傍晚的新民村六曲橋
村集體的腰包鼓了,多項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更好地完善:村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新建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殘疾人之家、婦女兒童之家;六曲橋、御水廊亭、漁趣平臺等水文化景觀,鄉村記憶廣場、新民記憶景墻等人文景觀則為新民增添了文化魅力。同時,新民村還利用7300多畝“稻、漁、果”良好的生態資源,開發建成果品采摘、民俗體驗等項目。如今,新民村這幅“百家經營、千戶居住、萬畝良田”的農村現代化藍圖已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用它的美麗蛻變交出了一份精彩的“脫貧”答卷。(作者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