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12月30日是連云港市灌云縣侍莊街道侍圩村農民侍啟贊搬進農房改善工程新居的第一天。窗外冰天雪地,室內暖意融融,面對入戶滿意度調查,他毫不猶豫地在“非常滿意”欄打了個鉤。今年,灌云縣投入16.98億元,改善農民住房5200戶,建設14個新型農村社區。在此過程中,灌云縣農房辦累計采納農民建議326條,群眾滿意度達98%,做到了“農民的事讓農民說了算”。
30日上午,記者來到楊集鎮潮河村,只見美麗的農房整齊劃一,雖然戶外寒氣逼人,但仍有不少人出來鏟雪、遛彎。“本來擔心盯著的是我們手中的土地,農民沒有發言權。”村民賈義山說,“沒想到,改造前做入戶調查,村里通知大家全曉得,設計方案公布上墻,我提出來把菜園子保留,意見得到采納。家家一分田,吃菜不要錢。”
漫步在侍圩村的田間小路上,悠閑自在的田園風光令人心情舒暢。侍莊街道黨工委書記朱禮家坦言,村民以務農為生,習慣了傳統的農居生活,一開始對農房改善的積極性并不高。充分調查民意后,村里選擇舊地改造,先后有12位村民圍繞公共設施、戶型結構、銷售價格等方面提出了建議,最終都被采納。改造后的農房保留一批老樹、老景,有4種戶型可供選擇,村民的態度也從“要我搬”轉變為“我要搬”。
與侍圩村相比,侍莊街道瓦房村毗鄰縣城開發區,村民閑時進城打工,忙時在田里干活,更不愿遠離村莊。村里專門抽調工作組,挨家挨戶進行群眾意愿調查,找出村民心中“疙瘩”——上樓容易,就業咋辦?工作組一邊跑農戶,一邊跑市場,成功找到一條農房改善和產業富民融合之路:村里通過聯合農業龍頭企業紫燕食品公司,共建萬畝藕蝦混養基地,每年收取土地租金200余萬元,同時還能帶動300余名農民務工增收。全村507戶全部同意搬遷。
“讓農民自己說了算的背后,體現了尊重和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灌云縣委書記蘇鋒說,農房改善給農民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不僅住房條件改善了,村民身份也實現了變化,有的以土地入股成為股東,有的進企業成為職工,還有的自改民宿當起了老板,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不久前,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現場推進會在連云港召開,副省長費高云充分肯定了灌云農房改善工作的成績。他說,看到老百姓住上滿意的新房后臉上露出的笑容,心里暖暖的,灌云農房改善工作之所以能進展順利,其中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充分尊重民意,農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權和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