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日前,當連云港市灌云縣民發甘薯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敏捷獲評全國優秀農民工,受到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表彰的喜訊傳到江蘇省甘薯產業特色小鎮南崗鎮的時候,全鎮的種植戶沸騰了:“‘甘薯大王’獲得這項殊榮真是實至名歸!”
劉敏捷(右)工作照
“薯”地擴張,脫貧效應成就“甘薯大王”
時下已是深冬,蘇北農村正是滴水成冰的時節,在南崗鎮很多村莊,這也是深加工甘薯(山芋)制作粉絲的好時機。
“來啦,劉技術員,快來看看我們粉絲加工情況!”南崗鎮南于村村民吳剛看到劉敏捷熱情地招呼著,請他指導粉絲加工工藝。
“要多謝劉技術員的指導,我的粉絲現在銷路很好,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前年又在劉技術員的建議下建起了冷庫,現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加工粉絲了。”南于村低收入村民謝波浪,也是在劉敏捷幫助和指導下,認準了甘薯種植產業項目,選種、種植、防蟲、加工,一條龍產業扶貧服務,成就了他的一番事業。
在南崗鎮,除了南于村,還有崗東、崗北、崗南、馬蹄等七八個村都是劉敏捷的“薯”地,這些村主要種植甘薯,而劉敏捷不僅給村民們免費送秧苗及甘薯種植技術,還指導大家做甘薯加工產業,如加工粉絲、制作米花糖等,甘薯種植的脫貧效應明顯,他也因此被村民們稱為“甘薯大王”。
劉敏捷的“薯”地不止南崗鎮幾個村,本縣伊山鎮、楊集鎮、下車鎮、小伊鎮,臨縣灌南、沭陽、響水等縣,鄰市鹽城、淮安甚至外省,提起“甘薯大王”劉敏捷,甘薯行業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能人。劉敏捷指導種植的甘薯榮獲省高產競賽一等獎、省名特優產品品鑒會金獎,全國高產高效競賽全國優勝獎、國家良種聯合攻關食味“十佳”甘薯品種等榮譽稱號;劉敏捷個人先后被評為省建設新農村十大杰出青年,全國首批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全國勞動模范等,還曾作為全省唯一的農民代表應邀走進中央電視臺科技節目《農業科技應用新模式》演播室推廣產業創新創優經驗。
劉敏捷(右)駕車送種下鄉
“高管”轉型,匠心筑夢造就“土專家”
今年52歲的劉敏捷是土生土長的灌云人,從事甘薯種植加工行業已經20余年。畢業后,劉敏捷到一家企業工作,逐漸成長為企業的高管。“那段日子,優厚的待遇、受用的職位、美滿的家庭讓我覺得很滿意。”劉敏捷回憶,“有了小家庭后,自己一度認為這就是幸福人生的開始。”
本世紀初,灌云甘薯產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崗嶺地區,農民用的還是20世紀70年代培育的老品種,種植方法落后,種植面積萎縮,畝產量低,淀粉產出率更低。劉敏捷將這一切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很感慨:“農村發展尤其是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更需要農業科技知識的支撐。”
“農民就怕沒有帶頭人,要是我能學點技術,提高產量,那我就能做家鄉甘薯種植的帶頭人。”劉敏捷敢想敢做,辭掉了穩定的技術員崗位從零開始,投入甘薯種植技術的學習。不久后恰逢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推行“百名教授科技興百村”計劃,他便跟著專家、教授們學習先進的甘薯種植和管理技術。
為了找到最適合當地種植的甘薯品種,劉敏捷從南京農業大學找到省農科院,終于從省農科院帶回了40萬棵新品種“蘇薯9號”秧苗,他將這些來之不易的秧苗無償發到農民手中,手把手地教他們種植和管理技術。一開始推廣很難,尤其是低收入戶,免費送秧苗,很多人也不愿意接收不愿意種,他們總認為自己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都經不起折騰,還不如靠傳統種養“守窮”。秋收時,“蘇薯9號”給了相信劉敏捷的農民們帶來了驚喜:畝均增收1000公斤以上,甘薯種植戶戶均增收1000元……
劉敏捷(左)指導種植技術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
“從那以后,他們不再排斥我,而是靠近我、相信我,主動打聽我正在推廣什么新品種,爭先恐后要新品種。”劉敏捷回憶道,“成了大家信任的土專家后,我帶領大家靠科技種植甘薯增收致富的決心更大、信心也更足了!”
如何讓更多農民實現增收致富?劉敏捷想“要先做給農民看,然后帶著農民干,最終是要幫著農民賺。”2002年秋,劉敏捷自籌資金組建了灌云縣民發甘薯專業合作社,在各村培養保種大戶。在劉敏捷的言傳身教下,如今幾乎每個甘薯種植村都有一名有文化、懂技術的科技大戶,帶頭的大戶發展得好,農民自然一個跟著一個干。他和農民一起進行甘薯栽培提壟技術試驗和覆膜試驗,先后發明了機械提壟機、覆膜機,提壟從一行、兩行到四行,形成甘薯提壟、覆膜、收獲全程機械化,同時幫助農民借助新品種、新技術以及甘薯加工產業致富。
劉敏捷(右二)幫助農民育苗
劉敏捷(右)研究提壟機械
劉敏捷長期深入田間地頭研究農業科技,為蘇北淮陰、宿遷、鹽城、連云港等地縣區各村農民免費送去新品種30多個,總結增產技術六項;免費培訓農民5萬人次以上;向合作社社員示范戶和貧困農戶無償發放50多萬株甘薯苗和20多萬斤肥料;帶動10000多戶農民運用新品種、新技術;編制了無公害甘薯實用技術標準和甘薯新品種栽培技術光盤無償發放給農民,惠及連鹽宿等市的10多萬農戶;為灌云獲得全省首個國家甘薯技術體系示范縣作出貢獻。 (夏興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