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作為移民村的連云港市東海縣石梁河鎮石梁河村,近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昔日欠債百萬元、經濟基礎差的落后村一躍而成為村級經濟強、村民富、環境美的先進村、明星村,這一切的變化離不開村“領頭雁”——黨總支書記薛明剛的努力與付出。
抓發展 傾心壯大村級經濟
石梁河村位于海陵湖南岸,因為修建水庫,村人均土地僅有半畝左右,卻擁有豐富的水面和灘涂資源,可是大部分灘涂處于未利用或無序利用的狀態,群眾不滿意,集體無收入。
2010年9月,薛明剛接任石梁河村黨總支書記一職,那時村里背負近170萬余元的債務,村集體經濟十分脆弱,根本談不上發展,薛明剛深知要想發展,必須找到突破口,大力發展鄉村經濟。
薛明剛意識到,只有合理利用水面和灘涂資源,才能穩定增加村集體收入。于是他積極組織灘涂發包,先后回收灘涂地370多畝,發包后的第二年,村集體收入達到500多萬,不僅負債全部還清,而且村集體的賬上第一次出現了盈余。
在灘涂地發包過程中,由于觸動了小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很多人開始說情送禮,說情送禮不成又惡語相加,一位前期承包人直接找到薛明剛家里,對他大喊大叫:“碼頭和灘涂地是你家的么,你這么認真和較勁?”“你不讓我好過,你也別想好過。”甚至發出威脅,面對個別人的囂張氣焰,薛明剛為了村民的集體利益,堅持原則,毫不退讓,順利推進承包進程。
灘涂成功發包為石梁河村的發展帶來了新希望,薛明剛更加堅定信心,2013年初,薛明剛又發起全村土地流轉,建造溫室大棚種葡萄。他挨家挨戶擺事實,講道理,給村民算經濟賬。有一戶村民態度堅決,薛明剛就一遍又一遍地登門拜訪,先后往返20多次,村民終于被他的誠心和毅力所打動,愉快地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歷時一年多,薛明剛終于拿下300多畝地籌建起溫室大棚,大力發展葡萄種植業,如今石梁河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葡萄村”。
解民憂暖心幫扶弱勢群體
“村民有難處,不找支書找誰?當支書就是要優先解決困難群眾的難事難題,為他們雪中送炭。”這是薛明剛經常說的一句話。
石梁河村外出務工人員居多,村里留守兒童無人看管,薛明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多方協調,在村黨群服務中心里建起“留守兒童之家”,每到周末會有一批志愿者陪孩子們在“兒童之家”讀書、學習,度過愉快的時光。“俺的孫子父母在外打工,以前他來到家不是看電視就是玩手機,現在好了,村里建起了留守兒童之家,孩子安全了,也開心了,俺們更是放心了!”一位孩子的奶奶發自內心地說。
對于困難群眾,薛明剛更是能幫則幫,盡心盡力去幫。村民李某家庭困難,丈夫2015年因肝癌去世,兒子白血病要持續化療用藥,家庭經濟負擔重,生活艱辛。薛明剛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協調相關部門為她及時申報低保,逢年過節他還會帶上禮品前去探望。村民謝某小孩因沒有戶口而無法正常上學,“孩子上學是大事”,他多次去學校協調,先為孩子辦理借讀手續,又去了當地派出所協調戶口事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孩子上學和戶口的問題終于得到妥善解決。“薛書記真是俺的大恩人”,村民謝某逢人就講。
有人做過統計,薛明剛任職石梁河村黨總支書記期間,為全村困難群眾解難事、做實事、辦好事近千件,成為百姓心中最貼心的好書記。
促提升真心助力鄉村振興
經濟強,百姓富,更要鄉村美。為改善村莊環境,薛明剛帶領村部一班人全身心投入到村莊環境綜合整治中,集中力量解決了“五堆”“旱廁”等一系列老大難問題。
為減輕村民負擔,從2012年至今,薛明剛與支部一班人研究決定由村集體出資17萬元為全村600余戶農戶安裝自來水,墊付合作醫療150余萬元,購買農作物保險15萬元,支付灌溉水費60余萬元,為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村集體先后投入400余萬元修建近四萬平方米的村內水泥路、一萬五千米的下水道、近一萬米的農田灌溉渠和四千余米的村景觀文化墻。
“鄉村振興是全面的振興,村民富了口袋,更需要富腦袋”,作為村黨總支書記的薛明剛深知此理。近年,他不斷加大投入,積極開展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定期組織開展“優秀黨員”“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表彰,利用顯示屏、公示欄、小廣播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身邊好人好事,弘揚時代新風,他還在村黨群服務中心設立“美德義舉榜”,對村里扶貧濟困、助人為樂、尊老愛幼等凡人善舉進行張榜表揚,對不遵守村規民約、損人利己等行為給予警示,形成崇德向善、奮勇爭先的文明新風尚,推動該村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近年,薛明剛先后榮獲省“百名示范村書記”“吳仁寶式優秀村書記”、市勞動模范、市民政系統先進個人、縣優秀黨員等多項榮譽稱號。面對成績,薛明剛總是淡然地說:“我這輩子最自豪的事情就是選擇了黨員、選擇了村書記的身份,最欣慰的事情就是沒有辜負石梁河村廣大群眾的期望,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可以一直做一個被群眾需要的人。” (楊懷周 傅本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