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土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江蘇海門市把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探索實踐出國土資源管理新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節地增效之路。今年5月份,海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利用秩序、土地利用計劃執行較好等工作受到國務院通報表彰。
從閑置低效中“盤地”,去年海門共消化處置閑置土地1.25萬畝, 完成占補平衡項目2363畝、增減掛鉤復墾7825畝,拆除整改違法用地556畝,真正實現基本農田和耕地資源的集中連片,形成了以常樂鎮官公島萬畝現代農業園區為代表的一批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基地。
按照投資產出、發展前景等指標,海門將項目劃分為優先保障供地、調整優化核減供地、限制供地三個級別,把有限的計劃指標用在“刀刃上”。2017年以來,已經將86個低質量項目拒之門外。與此同時,海門還在全省率先探索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市內有償使用制度,有效保障指標不足地區項目建設用地的需求。此外,海門還建立了立體防范監管體系和建設用地全程跟蹤監管模式,嚴查嚴控違法用地和違法建設。2017年度,全市違法用地面積同比下降57%,基本實現了新增違法用地“零增長”,有力支撐了高質量發展。
(閑置土地整出高標準農田)
合理規劃用地,不能破了耕地紅線
最近幾年,海門市面對“人均耕地少、開發強度大”的基本市情,通過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利用和切實保護耕地,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引導土地有序流轉,探索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辦法,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加快土地流轉,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借此促進富民增收。
自五年前開始,范招娣在土地流轉后被農場吸納為一名產業工人。她介紹道:“包吃包住,每個月有2500元的工資呢,就像城里人一樣。”據了解,整個強盛農場像范招娣一樣一手拿著土地薪金、一手拿著產業工人工資的村民有四五十人,平時在此打打零工的也有五六十人。
海門街道振邦村和張北村共有5000畝農田被流轉了出來,強盛農業只是其中一個項目。“海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正在逐步實施,沒有規模化、成片的土地就不具備建設條件,現在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海門市國土局耕保科科長陸春雷說:“2017年,全市建了10萬畝高標準農田,今年還要再增加5.5萬畝,在整個‘十三五’期間,全市要建成高標準農田25萬畝。”
悅來鎮福山村村干部徐輝介紹說,福山村原來的農田設施較為薄弱,大型機械無法進入田間作業,導致農民對種地的積極性不高,經過全市上下聯動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后,全村2000畝農田地平田方,田間道路、基礎配套設施齊全,解決了農民種地難題,就連整個村容村貌都有了很大改觀。目前,悅來鎮在實施農田重新開發改造后,僅去年就新增加高標準農田5000畝,大部分農田已經流轉給了農業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主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望帶動一方百姓致富,而一小部分用于自種的農田也增加了畝產量。
此外,海門市還建立市、鎮、村、組四級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體系,組織完成7000多份各級耕地保護責任書的簽訂,明確管護責任人、管護面積和管護措施,強化耕地數量和質量同步考核,制定管護責任和獎懲措施。目前已超額完成上級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任務,連續26年實現耕地總量占補平衡。2017年,全市完成占補平衡項目2363畝,完成增減掛鉤復墾7825畝,實現了耕地集中連片種植,達到了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目標。
盤活低效用地,把好項目準入關
海門濱江臨海,有“江海門戶”之美譽。近幾年,海門連續多年上榜全國縣域經濟百強榜單,位居南通市縣區第一方陣。2017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35.90億元,比上年增長7.7%。經濟發展快,意味著土地指標緊張。盤活低效土地,在源頭把好項目準入關成為全市上下一致共識。
為此,海門市政府在江蘇省內率先出臺了專門文件把好項目準入關。海門市國土局土地利用科科長薛維忠告訴記者:“新洽談的工業項目在落戶前,我們首先要進行綜合評估,一個項目到底好不好,不是哪一個人說了算,在簽約前必須經過市政府項目辦和各個主管部門進行綜合評估。目的就是要更好推進土地資源要素精細化配置,促進全市經濟轉型升級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產值低下,低效用地,不符合《海門市產業項目質量綜合評估辦法》(下稱《辦法》)的,一律不予供地。”
《辦法》規定,海門市項目辦及相關部門對新引進的項目簽約前須從產業導向、投資產出、環境保護、節能降耗和發展前景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依據評估結果,合理配置土地要素。所有引進的項目必須符合國家、省市產業政策及相關產業發展規劃,重點鼓勵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主導產業。
“光符合產業定位還不行,還必須符合畝均投資強度和建設周期、產出效益。《辦法》規定,在鄉鎮的畝均投資強度不低于300萬元,在園區不低于350萬元,而國家級開發區不低于400萬元;對于用地規模50畝以下的項目,建設周期不超過18個月,50畝以上的項目,建設周期一般不超過24個月。” 薛維忠介紹:“項目竣工后應當在6個月內投產,畝均稅收鄉鎮不低于15萬元,園區不低于20萬元,開票銷售收入鄉鎮不低于300萬元一畝,園區不低于350萬元。”
記者了解到,海門市僅2017年就曾一度為此否定了近百個項目。“要實現土地高效利用,必須遵循這一條硬杠杠,這也是海門市多年探索出來的用地新模式。”劉志凌稱。
(閑置土地造起了標準廠房)
激活“沉睡”土地,確保項目建設需求
近年來,海門通過盤活土地存量、拓展用地空間、實施騰籠換鳥等方式,多措并舉開拓節約集約用地新空間。具體做法是從閑置低效中“盤”地,從專項行動中“騰”地,從空間拓展中“增”地,激活“沉睡”中的土地。
四年前,位于海門經濟開發區的金雪集團有限公司因故破產,原先的860畝土地僅有8萬平方米得以利用,大大浪費了土地資源。南通赫聯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朱鐵成介紹,他們在2017年通過司法拍賣取得后這塊土地后,通過一系列整治手段,將這塊閑置多年的土地硬是建成了面積達30多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并對外出租,目前已有六家企業簽約入駐。“并不是只要給錢就對外出租的,按照生態環保等要求外,所有入駐我們園區的企業必須是高新產業、高產出項目,目前已經入駐的企業主要從事大數據研究、生物醫療和汽車配件等。” 朱鐵成說。
海門高新區有一家液壓件廠,占地80畝,由于運行不正常導致土地利用低下。后在政府干預下,當地白兔集團與液壓件廠合作上馬高端紡織項目,目前運行進入正常軌道。“近幾年,我們大面積調查全市低效用地情況,通過實施城鎮建設用地提效工程,鼓勵、引導一批低效工業用地進行再開發。2017年共消化處置征而未供、供而未用和閑置土地305宗12574畝,增強了現有土地的利用率,確保了項目建設用地需求。”劉志凌介紹。
此外,海門還通過組織“拆違拆破拆舊”專項行動,將違法用地整改列入“三拆”工作任務清單強勢推進。專項行動開展以來,該市累計拆除整改違法用地238宗556畝,其中完成國家土地督察拆除復耕169宗334.4畝,整改到位率95%。另外,該市還鼓勵在符合規定的前提下,通過廠房加層、老廠改造、內部整理等途徑,提高土地利用率。譬如,海門冠東公司在老廠區向上擴建3個車間,節約用地20多畝、南通振康焊接機電公司在原有用地基礎上“平改高”,新增建筑面積13500平方米。
轉變土地利用方式,確保高質量發展
海門市先后推出項目預審在線辦理、用地報批“前置”變“后置”等手段嚴格執行批前、批中、批后管理等措施確保耕地紅線不破,建設用地有保障,促進了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實現了保護耕地與經濟建設兩不誤。
“海門在全省率先推出嚴格‘保護耕地紅線、保障發展需求、保護民生權益’三保行動;全面嚴格‘控制規劃發展空間、控減閑置空閑土地、監控違法違規用地’的三控行動;不斷提升‘土地質量、產出效益、服務速度’的三提行動,健全管地用地機制、完善管地用地秩序、管地用地實效的地基本方略,實現了土地資源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劉志凌介紹。
記者注意到,海門通過多年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的實踐證明,僵死土地活了,活的土地變得高效了。此外,該市還把加強土地監管擺在突出位置,嚴查嚴控違法用地和違法建設,以鐵的手腕嚴守耕地紅線,真正讓每一寸土地都得到規范、充分、高效利用。為此,該市先后投入410萬元實施“慧眼守土”工程,采取“人防+技防”手段,全面啟用違法用地預警監控系統,實時監控土地利用的變化情況,2017年度基本實現新增違法用地“零增長”。
江蘇省委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江蘇作為東部發達省份必須扛起的重大責任,海門節約集約用地為此項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推進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我們敏銳意識到謀發展不能靠拼土地、拼資源,必須開啟‘動力閥’,突出‘高質量’,規范用地標準、獎勵盤活存量、加強動態監管等手段,不斷創新項目供地模式,培育新動能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節約集約用地走上快車道。”海門市長郭曉敏說。(記者 王繼亮 張飛飛 編輯 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