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5月16日一早,已退休11年的徐培娟又一次來到雙弘公司,這邊走走,那邊看看,“我是第一批進廠的老職工,老書記待我們就像家人一樣,幾天不回廠看看,心里就空空的。”
徐培娟口中的老書記,是南通雙弘紡織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楊廣澤。今年67歲的楊廣澤,把一個最初年產值僅有2.7萬元的鄉鎮小微企業,做成了銷售收入超過8.5億元的省高新技術企業,連續40年無一年虧損、無一例勞資糾紛、無一筆失信記錄。他個人先后獲得中國紡織行業年度創新人物、中國好人、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等50多項榮譽。海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鵬軍點評說,“老書記幾十年如一日抓住黨建‘紅線’不放松,紡出江蘇‘一根紗’。”
黨建成了企業金字招牌
十幾臺并條機一字排開的車間里,一臺貼著“共產黨員機臺”紅色標牌的機器十分顯眼,牌子上寫著“參創黨員:林梅”。“這個機臺,是我帶著5個入黨積極分子一起申報的。”三十歲出頭的紡織女工林梅,一邊密切關注著機器的運轉,一邊告訴記者:“能不能通過半年驗證,關鍵就看我這個黨員能不能做好示范,帶著機臺組在產品質量控制方面高出一籌。”
在雙弘,像這樣的“共產黨員機臺”共有16個,它們和一批黨員先鋒崗、黨員示范崗、黨員廉勤崗等共同組成“一臺三崗”,是楊廣澤創建的“1+3”黨建工作法的一部分。在這家民營企業,“黨旗紅”處處可見:董事會里有5名黨委委員,監事會里有2名紀委委員,高管層里有6名黨委委員,所有重大決策都要經過黨委會、黨員大會征求意見。
一家非公企業花這么大精力搞黨建,值不值?楊廣澤捧出一疊“黨員先鋒崗”申報表:一紡黨支部細紗目標生產效率提升1%、二紡黨支部目標落棉率降低2%……“生產一流產品,首先要有一流的工人。”楊廣澤說,雙弘72名黨員每人負責培養1名積極分子、聯系1名普通職工、幫扶1名困難職工,拉住黨建這根紅線,就能拉起整個職工隊伍。雙弘能獲得江蘇質量獎、全國紡織行業質量獎,成為江蘇“一根紗”,靠的就是這支用黨心凝聚的隊伍。
“黨建成了雙弘對外經營的金字招牌!”營銷服務支部書記顧仁發自豪地告訴記者,現在出去做業務,只要自報雙弘家門,生意都好做得多。
把企業當成職工的福祉來辦
錢文根因為患小兒麻痹癥,落下殘疾,一直找不到工作。楊廣澤把他招進雙弘做綠化養護。沒想到,2013年錢文根又被查出患上血友病。楊廣澤安排專人送他去醫院,幫忙辦理轉院、報支手續,到了年底又親自上門送上4萬元愛心款。錢文根不能上班了,不但工資照發,社保照交,雙弘還把他的妻子曾麗榮招進了企業。
“這個電話一直連著老書記。”錢文根捧著手機說,前幾天他不小心摔傷了腿,就打電話給老書記,想讓妻子回家照顧他一段時間。沒想到老書記自己跑到車間,幫曾麗榮辦了請假手續。
在雙弘,像錢文根這樣的殘疾員工有110多人,占員工總數的近10%。對公司每一筆資金都精打細算的楊廣澤,有一筆錢卻要求只能透支,不許結余。雙弘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王瑞根告訴記者,公司按照每人每月5元的標準建立“雙弘愛心互助基金”,每年從行政經費中支出10多萬元,專門用于幫助困難職工。
“要把企業當成職工的福祉來辦”,2003年,鄉鎮企業還不能進入城鎮職工社保體系,楊廣澤多方爭取,投入485多萬元為全部職工辦理了“五險”,成為海安首家進入社保體系的鄉鎮企業。
老書記也要有新思想
“南通要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征途上爭當‘一龍頭三先鋒’,我這個老書記也要有新思想。”楊廣澤打開雙弘黨委黨員統一活動日計劃安排表,準備下個月舉行一場全體黨員的解放思想討論會,“主題就一個,如何在解放思想中破解發展新難題。”
這些年,雙弘已在一線員工中培養高級技師61名、技師177名,被評為“江蘇省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楊廣澤說,進入新時代,雙弘要從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人才培養必須加大力度,力爭高技能人才比重超過50%。
“張勇技能大師工作室”還在建設中,張勇就領到老書記交辦的任務:迅速帶出一批徒弟來。進廠時只有中專學歷的張勇,今年初剛剛被省政府表彰為“江蘇工匠”。進口設備的電腦主板壞了,送出去修一次要兩萬多元,到了他手里,只需花幾十元材料錢就能修好,僅此一項,一年就能為企業節約60萬元。
前幾年,公司從國外引進一批設備,自動化程度很高,但能耗也特別大。楊廣澤牽頭集中技術人員成立攻關小組,歷時一年時間啃下硬骨頭,能耗降低55%以上,每年節約成本超過百萬元。雙弘順勢成立南通雙佳節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向同行出售節能技術,已實現銷售收入數百萬元。
交匯點記者 徐 超 陳 明
編輯: 劉艷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