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嚴君臣 通訊員 劉文奇)1978 年,我國正式開啟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在革命老區海安市雅周鎮,41 歲的顧昌明心潮澎湃,立志將當地的鄉親們引上致富的新路。" 要想腰包鼓,得先富腦袋。" 他騰出自己的房子,購置一批圖書并訂閱了幾份報刊,成立了全國首家家庭文化室。 △家庭文化室內的圖書架
養殖業,貨物采購,飼料加工 …… 種類繁多的新興行業,讓原本消息閉塞的農民們耳目一新。以顧昌明家庭文化室為起點,他們走上了不同的致富之路,原本經濟條件較為落后的雅周鎮也興旺起來。如今顧昌明已至耄耋之年,但依舊堅持每天按時打開大門迎接讀者,這間文化室也已經成為道德講堂、理論講堂、社科講堂 " 三堂 " 融合的宣教示范基地。
自掏 40 多萬建設文化室
6 月 20 日清晨,顧昌明打開家里的大門,細致地擺好當天的報紙和最新的雜志,并燒上一壺開水,將家里常備的長條凳一字排開。" 顧老,最近身體還好哇?" 從早到晚前來讀書看報的鄉鄰絡繹不絕,他們都親熱地向顧昌明打著招呼。他們早已習慣來這里讀報看書,了解國家大事和最新政策,時不時聚在一起發起熱烈的討論。△顧老翻閱書籍
這間文化室已有了 40 年的歷史,刮風下雨也從不關門。文化室里除了擺放報刊雜志,還經常有顧昌明購買的新書。到現在,68 歲的倪慶余都還記得當時顧昌明騎著自行車,利用晚上閑暇時間到如皋、東臺、興化、江陰等地觀摩致富項目的情景。為了鼓勵鄉親們多學習,顧昌明經常給他們描繪以后的美好生活," 以后咱們都能住上樓房,裝上電話,買車子!"
有些農民不識字,顧昌明還托朋友到常州買了一臺 14 寸的黑白電視機。上世紀八十年代,看電視還用的是發電機,顧昌明每天都打開電視機調到致富頻道和技術頻道,招呼大伙來看節目。這四十年里,光是電視機就換了六七臺,顧昌明也從不吝嗇這方面的花費。他粗略算了一下,這些年間他總共投入了 40 多萬建設文化室,這些都是他從退休金和存款中擠出來的。
" 當時的雅周老百姓都是務農為主,創收渠道窄,當時我就希望能多給他們一些致富的途徑。" 顧昌明介紹說,目前家里已有閱覽室、電腦室、書畫室、陳列室四個功能室。室內藏書總計 8000 余冊,報刊雜志近 30 種,光碟 300 多本。截至目前,顧昌明家庭文化室已累計接待群眾超過 10 萬人次。
他將 " 致富經 " 編成順口溜
今年 67 歲的陸寶宏,到現在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踏進顧昌明家庭文化室時的場景。1983 年的雅周百姓還是以傳統農耕為主,平均每人的年收入在 600 元到 800 元之間。時任杭窯村村干部的陸寶宏去鎮上辦事,無意中踏進了這間文化室,立刻被室內陳列的《科技報》和《致富報》吸引了。
在那之后,陸寶宏就成了文化室的常客。在報紙上,陸寶宏讀到了一則消息。" 當時是報道了高郵縣馬棚鄉的一個養殖場,是利用煤油燈孵小雞。這個項目成本低,收益高,見效快,我一看就相中了。" 陸寶宏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自己前后兩次趕到高郵去 " 取經 ",學成歸來后自己開始進行小規模試驗。第二年他的養殖場就上了正軌,一個季度收入 8000 元。很快,家里的瓦房蓋起來了,日子也過得越來越紅火。
" 當時顧老知道我要辦養殖場,前后替我跑了好幾趟。" 陸寶宏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在他心目中,這間文化室產生的影響深遠,像是給當地的農民打開了一扇對外的窗口,讓他們開闊了眼界,也有了學習的平臺。除了經濟上富裕了,更重要的是也充實了精神世界。
陸寶宏的成功,在雅周鎮并不是個例。顧昌明除了提供報刊雜志以外,還手把手地給與他們一些理論指導。顧昌明自己先將致富知識琢磨個透,再編成順口溜教給大家,還能經常給別人解疑答惑。村民林長義從他這里學到了養奶牛的相關技術,5 年里盈利近 30 萬元;村民林光龍承包了 10 畝魚塘,成魚生病后也是顧昌明幫他在書中找到治病良方 ……" 要致富,找老顧。" 這句話在雅周鎮風靡一時,文化室先后培育出了數百名創業者。
40 年來雅周 " 長 " 出 83 家文化室
2017 年,顧昌明因患前列腺癌動過手術,自那之后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也沒了以前的精神勁兒。手術后他住院了 1 個多月,剛出院他就急匆匆地趕回去開門了。" 很多街坊習慣來我這看書看報,我住院的時候也著急呀。" 身為老黨員的顧昌明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有生之年他會一直將文化室開辦下去。△顧老在文化室門前留影
顧昌明的精神,影響了無數當地的百姓,見面時他們都會尊稱一聲 " 顧老 "。很多人受到他的感染,也在自家辦起了文化室。從 1978 年顧昌明成立首個家庭文化室以來,這 40 年間雅周鎮的文化室如同雨后春筍般接連冒出。科技致富、科學普及、娛樂休閑 …… 不同類型主題的文化室豐富著當地百姓的精神生活,到現在已經開辦了 83 家。
為了更為有效系統地管理文化室,2007 年 3 月 31 日,雅周鎮家庭文化協會正式成立了,這也是全國唯一的家庭文化協會。" 我們堅持把家庭文化室辦成先進文化的傳播者、科學知識的普及者、社會和諧的捍衛者、黨政工作的支持者、經濟發展的助力者。" 協會會長汪軍文告訴現代快報記者,2016 年,顧昌明家庭文化室被列為南通市黨的創新理論傳播陣地。如今這里已經成為道德講堂、理論講堂、社科講堂 " 三堂 " 融合的宣教示范基地。
接下來,雅周鎮將著力加快家庭文化室的發展速度,力爭到 2020 年之前做到 " 村村全覆蓋 ",再延伸到 " 組組全覆蓋 "。此外,雅周已在籌備建設顧昌明家庭文化室的主題陳列館,屆時將把在館內展覽相關資料,開放給公眾參觀,希望能夠帶給更多人深遠的影響。
(圖片來源:記者攝 編輯 陳海靜)
現代快報訊(記者 嚴君臣 通訊員 劉文奇)1978 年,我國正式開啟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在革命老區海安市雅周鎮,41 歲的顧昌明心潮澎湃,立志將當地的鄉親們引上致富的新路。" 要想腰包鼓,得先富腦袋。" 他騰出自己的房子,購置一批圖書并訂閱了幾份報刊,成立了全國首家家庭文化室。 △家庭文化室內的圖書架
養殖業,貨物采購,飼料加工 …… 種類繁多的新興行業,讓原本消息閉塞的農民們耳目一新。以顧昌明家庭文化室為起點,他們走上了不同的致富之路,原本經濟條件較為落后的雅周鎮也興旺起來。如今顧昌明已至耄耋之年,但依舊堅持每天按時打開大門迎接讀者,這間文化室也已經成為道德講堂、理論講堂、社科講堂 " 三堂 " 融合的宣教示范基地。
自掏 40 多萬建設文化室
6 月 20 日清晨,顧昌明打開家里的大門,細致地擺好當天的報紙和最新的雜志,并燒上一壺開水,將家里常備的長條凳一字排開。" 顧老,最近身體還好哇?" 從早到晚前來讀書看報的鄉鄰絡繹不絕,他們都親熱地向顧昌明打著招呼。他們早已習慣來這里讀報看書,了解國家大事和最新政策,時不時聚在一起發起熱烈的討論。△顧老翻閱書籍
這間文化室已有了 40 年的歷史,刮風下雨也從不關門。文化室里除了擺放報刊雜志,還經常有顧昌明購買的新書。到現在,68 歲的倪慶余都還記得當時顧昌明騎著自行車,利用晚上閑暇時間到如皋、東臺、興化、江陰等地觀摩致富項目的情景。為了鼓勵鄉親們多學習,顧昌明經常給他們描繪以后的美好生活," 以后咱們都能住上樓房,裝上電話,買車子!"
有些農民不識字,顧昌明還托朋友到常州買了一臺 14 寸的黑白電視機。上世紀八十年代,看電視還用的是發電機,顧昌明每天都打開電視機調到致富頻道和技術頻道,招呼大伙來看節目。這四十年里,光是電視機就換了六七臺,顧昌明也從不吝嗇這方面的花費。他粗略算了一下,這些年間他總共投入了 40 多萬建設文化室,這些都是他從退休金和存款中擠出來的。
" 當時的雅周老百姓都是務農為主,創收渠道窄,當時我就希望能多給他們一些致富的途徑。" 顧昌明介紹說,目前家里已有閱覽室、電腦室、書畫室、陳列室四個功能室。室內藏書總計 8000 余冊,報刊雜志近 30 種,光碟 300 多本。截至目前,顧昌明家庭文化室已累計接待群眾超過 10 萬人次。
他將 " 致富經 " 編成順口溜
今年 67 歲的陸寶宏,到現在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踏進顧昌明家庭文化室時的場景。1983 年的雅周百姓還是以傳統農耕為主,平均每人的年收入在 600 元到 800 元之間。時任杭窯村村干部的陸寶宏去鎮上辦事,無意中踏進了這間文化室,立刻被室內陳列的《科技報》和《致富報》吸引了。
在那之后,陸寶宏就成了文化室的常客。在報紙上,陸寶宏讀到了一則消息。" 當時是報道了高郵縣馬棚鄉的一個養殖場,是利用煤油燈孵小雞。這個項目成本低,收益高,見效快,我一看就相中了。" 陸寶宏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自己前后兩次趕到高郵去 " 取經 ",學成歸來后自己開始進行小規模試驗。第二年他的養殖場就上了正軌,一個季度收入 8000 元。很快,家里的瓦房蓋起來了,日子也過得越來越紅火。
" 當時顧老知道我要辦養殖場,前后替我跑了好幾趟。" 陸寶宏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在他心目中,這間文化室產生的影響深遠,像是給當地的農民打開了一扇對外的窗口,讓他們開闊了眼界,也有了學習的平臺。除了經濟上富裕了,更重要的是也充實了精神世界。
陸寶宏的成功,在雅周鎮并不是個例。顧昌明除了提供報刊雜志以外,還手把手地給與他們一些理論指導。顧昌明自己先將致富知識琢磨個透,再編成順口溜教給大家,還能經常給別人解疑答惑。村民林長義從他這里學到了養奶牛的相關技術,5 年里盈利近 30 萬元;村民林光龍承包了 10 畝魚塘,成魚生病后也是顧昌明幫他在書中找到治病良方 ……" 要致富,找老顧。" 這句話在雅周鎮風靡一時,文化室先后培育出了數百名創業者。
40 年來雅周 " 長 " 出 83 家文化室
2017 年,顧昌明因患前列腺癌動過手術,自那之后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也沒了以前的精神勁兒。手術后他住院了 1 個多月,剛出院他就急匆匆地趕回去開門了。" 很多街坊習慣來我這看書看報,我住院的時候也著急呀。" 身為老黨員的顧昌明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有生之年他會一直將文化室開辦下去。△顧老在文化室門前留影
顧昌明的精神,影響了無數當地的百姓,見面時他們都會尊稱一聲 " 顧老 "。很多人受到他的感染,也在自家辦起了文化室。從 1978 年顧昌明成立首個家庭文化室以來,這 40 年間雅周鎮的文化室如同雨后春筍般接連冒出。科技致富、科學普及、娛樂休閑 …… 不同類型主題的文化室豐富著當地百姓的精神生活,到現在已經開辦了 83 家。
為了更為有效系統地管理文化室,2007 年 3 月 31 日,雅周鎮家庭文化協會正式成立了,這也是全國唯一的家庭文化協會。" 我們堅持把家庭文化室辦成先進文化的傳播者、科學知識的普及者、社會和諧的捍衛者、黨政工作的支持者、經濟發展的助力者。" 協會會長汪軍文告訴現代快報記者,2016 年,顧昌明家庭文化室被列為南通市黨的創新理論傳播陣地。如今這里已經成為道德講堂、理論講堂、社科講堂 " 三堂 " 融合的宣教示范基地。
接下來,雅周鎮將著力加快家庭文化室的發展速度,力爭到 2020 年之前做到 " 村村全覆蓋 ",再延伸到 " 組組全覆蓋 "。此外,雅周已在籌備建設顧昌明家庭文化室的主題陳列館,屆時將把在館內展覽相關資料,開放給公眾參觀,希望能夠帶給更多人深遠的影響。
(圖片來源:記者攝 編輯 陳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