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挖掘紅色資源, 鍛造一批村史館、紅色報紙展覽館、戰斗紀念碑(廣場)等精神地標,構建10公里黨性教育圈,打造家門口的黨性教育新陣地,實現黨員黨性教育常態長效。一年來,江蘇海安讓“紅色基因”永葆活力,這些陣地已接待黨員干部和群眾8萬多人次。
圍繞五種類型,挖掘紅色資源
初夏,營溪戰斗紀念碑(廣場)工程建設現場,一派熱火朝天。“整個項目占地1450平方米。目前,地基已全部打好,進入擋土圍墻施工掃尾階段。”營溪村黨支部書記金君沿著工地向我們一一介紹。
營溪黨支部成立于1927年初春,是海安第一支部。它的建立,對海安河南地區黨組織的發展和農民運動的興起,起了關鍵作用。
(營溪戰斗紀念碑)
深入考究歷史、商討設計方案、積極招標建設……多名威望較高、熟悉歷史的黨員群眾代表組成建設委員會,歷時一年半,走訪村民及各方人士,對搜集的資料尤其是一些較為模糊的資料進行細致核實、整合。
“從提上議事日程,到前期籌備,幾番方案的修改,傾注了建設委員會和全體村民的大量心血。”金君感慨萬千,“營溪黨支部紀念館年內可對外開放。”
海安從主題、現狀、區位、規模等方面仔細甄選,充分發揮海安革命老區的豐富資源優勢,按革命歷史舊址、紅色教育基地、廉政警示教育點、黨員志愿活動陣地、黨性教育實景呈現等五種類型,對黨員教育資源進行全面摸排、深入挖掘,豐盈了黨性教育“資源庫”。
每一處革命遺址,都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地標。
繪制 “紅色地圖”,梳理資源點65個
經過一年多籌備,濱海新區(角斜鎮)灘河村在海安率先建成村史館,于5月初正式對外開放。
村史館總面積400平方米,從“唐宋時期”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以及“革命先烈”“鄉賢名人”共13個主題板塊和多個富有歷史文化氣息的實物展柜,串聯起了灘河村的歷史文化變遷和未來展望。
(灘河村史館)
“村史館將深埋在歲月塵埃之下的史實挖掘、梳理、打磨、重現,參觀時猶如徜徉千年歷史,孩子們有了接受教育的好去處。” 5月9日,灘河村史館門前,沿口小學校長潘新蓮和灘河村黨支部書記王春香共同為角斜鎮沿口小學德育實踐基地揭牌。
加強黨性教育,農村區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陣地”。如何解決教育載體服務半徑過大、黨員發揮能量不足的問題?海安創新思路,在激活黨性教育“神經末梢”方面做了探索。
目前,海安圍繞10公里輻射全覆蓋、無盲區目標,繪制形成全市黨性教育“紅色地圖”,共梳理出各類教育資源點65個,其中黨性教育基地50個,規劃建設革命傳統教育、廉政警示教育等基地8個。
同時,該市還探索線上、線下雙體驗,開設網上展館,運用微信、手機APP等“互聯網+”方式,擴大受眾面。
開設“菜單課程”,倡導針對性教育
1919年出版的《湘江評論》、1934年出版的《紅色中華》、《向導》《新青年》……900平方米的展館內,用時光長廊的形式展出從1919年至今中國共產黨各個歷史時期的報刊328份,時間跨度近100年。這是由中國收藏家協會和江蘇慧源文化傳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江蘇省首家大型紅色報紙展覽館的整體布局。
“針對參觀單位的性質,我們注重建黨、建軍、抗戰、解放、建國、成就等六個篇章的側重性,分類講解,很受歡迎。4月22日開館至今,已吸引了1.1萬人次前來參觀。”江蘇慧源文化傳播集團品牌總監錢舜華告訴我們。
黨性教育基地建成后,如何分類指導、規范管理,實現效用發揮最大化是關鍵。海安出臺《關于加強黨員教育實境課堂建設使用的意見》,以省級黨員教育實境課堂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為統領,以角斜紅旗民兵團史績陳列館、韓國鈞博物館等市基地為示范,突出“一區一主題、一人物一精神”,現有基地加強精神挖掘、升級裝備設施,實現全面提檔。
此外,海安針對農村、“兩新”、機關等不同領域、不同崗位對黨性教育的需求,按組織生活、黨性鍛煉、警示教育等不同類別,建立了多樣化菜單課程體系,明確輻射區域內新發展黨員、后備干部、新提拔干部必須到基地接受培訓教育,推動基層黨員在“圈”內就近參加開放式、情景式、體驗式組織生活。(文/繆凡 曹曉婕 於潔 趙勇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