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蘇報駐吳中區記者 陸怡
這幾天,洞庭山碧螺春開始上市。對于茶農來說,清明節前的這段日子,一刻也不能松懈。不過,吳中區東山鎮莫厘村老茶農滕財林卻很篤定,在東山原種茶保護岱松示范區里,他家的老茶樹至少要晚個10天才采摘。
東山原種茶保護岱松示范區是東山碧螺春老茶樹保存最完整的區域。保護區內的100畝原種茶,年齡雖長,卻老而彌香。十年來,這座茶園險渡種質資源危機,述說著一個個茶農堅守碧螺春品質的故事。
專家學者共同把脈碧螺春產業發展
百畝茶園險渡種質資源危機
沿環島公路一路往北,過了東山賓館,再順著曲折蜿蜒的道路前行,神秘的東山原種茶保護岱松示范區便展現在眼前。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原種茶處在山坳內,吸收的日照時間并不長,地理位置也不占優勢,加之老茶樹本身成熟就慢了幾拍,大多鮮葉都未到達到可采摘的尺寸。
眼下,碧螺春采摘的號令已經吹響。春茶價格又與清明這一節氣深度捆綁,每過一天就會跌價。從經濟角度來看,種植晚熟的原種茶并不吃香。選擇追求經濟利益嫁接早熟品種,還是眼光放遠守護原種茶的“正宗血統”?十年前,保護區里的百畝茶園,也曾面臨兩難的尷尬。
“從前,農民沒有足夠的銷售渠道,茶葉完全依賴商販收購,市場價格極不穩定。”滕財林說,最讓他心痛的是,原種好茶賣不出好價格,甚至賣不過碧螺春外來品種。
作為當地龍頭茶企掌門人,嚴介龍看到了這場潛在的種質資源危機。在他看來,獨特的“太湖小氣候”、茶果間作種植模式,茶吸果香、花窨茶味,久而久之,原種茶鮮葉炒制成的碧螺春,就會有由內而外的果香和回甘。這種變化的過程起碼要十多年,所以老茶樹是越老越吃香,保護老茶樹種質資源的價值便在于此。
為保護碧螺春的“正宗血統”,嚴介龍號召莫厘村茶農保留原種茶,并在洞庭山碧螺春產業中首創“農戶+企業+基地”的模式,與第一批56戶茶農簽訂鮮葉采購協議,協議中一項重要條款就是茶農必須保證茶樹是原產地老樹種。
經過第一年的合作,不僅讓這座百畝“正宗血統”茶園渡過了種質資源危機,茶企與茶農也獲得了雙贏。第一批農戶受益后,村里100多戶農民也加入了進來。今年已是雙方合作的第11年了。
在這場種質資源“保衛戰”里,嚴介龍還收獲了一份意外之喜。他說,簽下這樣的大單子,對于企業來說也面臨著不小的壓力。讓他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每天3000斤的鮮葉摘下送往工廠,根本來不及炒,正是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嚴介龍急中生智,創新研制出碧螺紅茶,原本最多只能到4月底的“炒青”,“變成”紅茶后至少能延長到6月,拉長了碧螺春茶產業鏈的周期,茶農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企業聯合體”抱團引導規范種植
“除了追求早熟茶樹品種之外,過度修剪樹枝以求產量,養護過程追求更大經濟利益等亂象,嚴重沖擊著碧螺春的品牌價值。”東山茶廠董事長柳榮偉說,就施肥一項,使用人工化肥雖然產量高了,質量卻下降了。
在一次考察學習中,柳榮偉發現天然肥料菜籽餅種出來的茶葉質量更好。但由于天然肥料成本高,推廣起來有不小的阻力。去年,東山茶廠牽頭當地多家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種植大戶,成立了“東山茶廠碧螺農業產業化企業聯合體”。通過技術輸出,柳榮偉將科學的種植方法、先進的管理模式分享給附近茶農,并發放了80噸菜籽餅。待茶農嘗到甜頭后,他們逐漸意識到規范種植的益處,轉變了種植觀念。
除此之外,柳榮偉還注重評茶師的培養,讓制茶人懂茶,懂得評定茶葉品質好與壞,說得出優點、挑得出毛病。他說,一家企業要長期發展,必須有評茶師的門檻。今后,他將組織附近的茶企茶商到全國各地的茶葉基地學習,并發展一批有資質的評茶師。
“產量比不上,就得拼質量。”柳榮偉說,與其他綠茶的產地相比,洞庭山碧螺春市場占有率小,要想“突圍”,必須讓種植模式“有規矩”,以更高質量激發洞庭山碧螺春品牌價值。
在去年公布的蘇州市市長質量獎質量管理優秀獎獲獎企業名單中,東山茶廠“突圍”成為唯一獲獎的農企。今年,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將原料基地落戶東山茶廠,亦是對洞庭山碧螺春質量的認可。
激發洞庭山碧螺春更大品牌價值
“曾有外地客商來蘇考察,碧螺春前端的采摘、炒制工藝得到了客商的認可,可坐下來泡茶時,似乎就缺了些什么。”嚴介龍說,作為名茶之一的碧螺春,對于泡法的講究則相對“缺位”,以至于不少茶客印象中的碧螺春第一泡苦,第二泡淡,其實是沖泡方法不對。在全國知名茶葉中,瓜片、白茶、龍井等茶葉都有專業的沖泡方法,特別是福建大紅袍,用功夫茶具沖泡已成為一種共識。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碧螺春,卻不知道碧螺春怎么泡?后端的沖泡技術以及配套文創產品應當提上日程,從而讓碧螺春走近年輕一代。
“要想把年輕人吸引來,還得有拿得出手的創新產品。”作為一名年輕的“農二代”,“85后”的孫政今年開始試水“小罐茶”,結合碧螺春的精工細作和小罐茶的精致與便捷,嘗試符合當下年輕人飲茶需求的營銷方式。孫政坦言,要把洞庭山碧螺春這塊蛋糕越做越大,還需要從多個環節重視起來,不光是種茶、炒茶這么單一,營銷模式也得與時俱進。
去年,孫政集結當地30家農戶,在莫厘村搭建“東山匯”電商平臺,1200多斤碧螺春從“東山匯”平臺走出去,銷往全國各地。如今,他家的民宿又為農產品和配套文創產品帶來了新流量,每年的生意穩步增長。
洞庭山碧螺春不缺歷史底蘊,也不缺市場知名度,但由于蘇州太湖地區的原產地產量少,必然形成了市場空缺,于是大量外地碧螺春應運而生逐名而至。近年來,碧螺春產區被外地商人擴大了數倍,甚至遠到離真正的核心區幾千公里之外,外地茶葉大有反客為主之勢。“有效的保護是品牌再提升的重要手段”,吳中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洞庭山碧螺春茶實施地理標志(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保護“雙重保護”,產業環境明顯規范。今年,將繼續建立健全專用標志使用記錄,強化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落實、組織質量抽查抽檢、加強對地理標志商標保護。
東山鎮相關負責人說:“打開我們的心眼,用更寬廣的胸懷和高遠的視野,來重新評估洞庭山碧螺春的市場站位,重新整合洞庭山碧螺春的可用資源,唯有抱團出擊,創新升級,方能泡出一杯更地道、更吃香的洞庭山碧螺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