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鄉鎮是我國行政區劃中最基層的一級,也是和人民群眾接觸最廣泛的基層組織,承擔著農村改革發展的重任。近年來,淮安以優化調整鄉鎮布局為契機,參照借鑒經濟發達地區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經驗,開展鄉鎮行政管理體制集成改革,探索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破解了基層發展“小馬拉大車”的困局,為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提供了新機遇、新路徑。
治理重心下移
“王大爺,您把社保卡給我,我來幫您查……”上午,在漣水縣紅窯鎮為民服務中心,67歲的村民王榮,正在勞保窗口辦理養老金業務。過去,他要坐半天的車,前往漣水縣城的審批服務中心辦理,一來一回,不僅耽擱了時間,還經常因為材料不齊全跑上好幾趟,如今,家門口一體化的為民服務中心,為他省去了奔波之苦。“少跑路,少花錢,方便多了,而且這邊小青年辦事服務態度都很好。”王榮說。
作為市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紅窯鎮整合精干力量,從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小事、實事入手,先后投入1000萬元完善綜合行政執法局和為民服務中心的硬件設施和信息平臺,服務涵蓋民政、村建、農服、水務、公安等15個類別,并將審批服務延伸到社區(村),讓群眾辦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過去因為鄉鎮部門多,人手少,辦事不集中,群眾要多跑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后,我們把所有的相關人員集中在綜合執法中心和為民服務中心為群眾辦事,讓村民少跑路,少跑腿。讓基層干部,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鄉村振興多做工作。”漣水縣紅窯鎮黨委書記吉海如是說。
推動治理重心下移,意味著基層鄉鎮治理的流程重塑。去年以來,市委編辦牽頭,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以探索建立簡約精干的組織架構、務實高效的用編用人制度為保障的基層管理體制改革,通過全市域鎮街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承上啟下,縣(區)鎮(街)村三級聯動的喜人局面已經初步形成。目前,全市80%的鄉鎮(街道)已經完成“一辦五局一中心”的基本體制架構搭建,實現了扁平化和網格化管理,逐步實現為民服務“一窗口”、綜合執法“一隊伍”、指揮管理“一中心”、鎮村治理“一張網”。隨著改革的推進,人民群眾享受到了從“一站式服務分分鐘搞定辦理事項”的便捷,到“網上辦、不見面”的“秒殺”,再到“代辦制”的溫馨。
特色產業融合
陽春三月,正是萬物生長的好時節,盱眙縣黃花塘鎮時集村的村民萬金友,正忙著培養新蝦苗。時集村地勢低洼,水面資源豐富,長期以來,農戶每年只種一季水稻,收入普遍偏低。近幾年,盱眙龍蝦遠近聞名,能不能結合龍蝦,提高產出呢?鎮村兩級黨組織以鄉鎮優化布局為契機,整合全鎮的資源,小田變大田,從稻蝦輪作到稻蝦共生,全村畝均收入增長了3倍左右。
“鎮里給我們支持很多,包括流動資金、扶貧資金、無息貸款都給我們辦理,而且還鋪了路,架上電,給了好多優惠政策……因為政府大力支持,我們信心十足。今年,我還想繼續擴大規模,帶領周邊的群眾一起致富,一起搞龍蝦養殖。”萬金友滿懷信心地說道。
除了傳統的龍蝦養殖,黃花塘還以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契機,整合原本分散的土地資源,進行土地流轉,集中精力搞高效農業,向土地要效益。“這小小的雞樅菌看著不起眼,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國內一線城市可是搶手貨,高峰時,一斤可以賣到200元,這可是農民快速致富的寶貝產品。”在黃花塘鎮蘆溝村的天之鴻菌業大棚里,村黨總支書記王天華告訴記者。去年8月,村里一口氣流轉了66畝土地用來發展高效農業,招引了來自上海的客商周培娟搞黑皮雞樅菌種植,“其實在來蘆溝村之前,我們也到其它地方考察過,但是那些地方農田分散,不利于規模化生產。這邊通過集中規劃和管理,給我們后續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空間,我們也有信心,把高端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周培娟說。
目前,盱眙縣黃花塘鎮已經基本構建了“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布局,蝦稻共生、蝦藕共作等綠色富民項目成為了富民強村的“錢袋子”,畝均收益從800元一下子提高到2000多元,有效帶動低收入農戶增收脫貧,實現經濟效益與扶貧助貧的“雙豐收”,為全鎮產業轉型和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過去在鄉鎮發展中,會遇到很多的瓶頸,一些資源無法整合,各個鄉鎮之間各自為政,無法抱團取暖,這次通過鄉鎮優化布局以后,我們把原本分散的資源進行了整合,重點發展農業、旅游和寧淮產業園建設,通過這三大抓手,進一步實現強村富民,助力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盱眙縣黃花塘鎮鎮長張娟說。
今年,淮安市將進一步加快完善縣城鎮功能,重點突出江淮民居特色,進一步優化整體設計,參照綠色建筑、海綿城市等建設標準,全力打造10個省級重點中心鎮、12個特色小鎮、16個特色田園鄉村、62個農民集中居住區,有序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鎮還是那個鎮,人還是那些人,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讓鄉村發展活力更足、動力更強、跑得更快。
凝聚干事合力
讓特色發光,把潛力變現。鄉鎮行政管理體制集成改革,讓鄉村振興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為鎮域經濟新一輪特色化發展續寫了一個新的起始符。前不久,淮陰區在全市率先完成新一輪鄉鎮布局優化工作,由原來的21個鄉鎮變為9鎮4街道,空間架構更優,體制機制更順,發展動力更強。在這一背景下,淮陰區南陳集鎮大力扶持鄉鎮企業,上馬技改項目,為鎮域經濟發展贏取新的動力支撐。“目前,我們全鎮技改投入已經達到5300萬元,進一步推動了我們加快邁向新型工業園,發展新型工業的步伐。”淮陰區南陳集鎮黨委書記井曉軍介紹說。南陳集鎮的生動實踐,只是淮陰區鄉鎮實現特色化發展群雄逐鹿的一個縮影。目前,該區的淮高鎮、三樹鎮、南陳集鎮,確立了重點發展新型工業;馬頭鎮、劉老莊鎮、高家堰鎮,確立了重點發展文旅休閑產業和現代農業;丁集鎮則以融入商貿服務中心為重點,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一幅鄉村振興的淮陰圖景,正在眼前徐徐展開。
多點開花,多頭并舉,淮安市鎮街版的“放管服”改革,呈現全面攻堅之勢,不僅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還把改革的種子種入干群心中并結出豐碩的果實。截至目前,淮安市鄉鎮由104個優化整合為57個,精簡率達45.2%。通過一系列改革,基層管理體制更加簡約高效,治理能力進一步增強,集中審批服務,綜合行政執法的管理模式初步確立,改革成效初步顯現,群眾辦事更方便了,基層管理更規范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富裕了,民心也更加凝聚了。
“今后,我們將進一步放大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的成果和經驗,在鎮街一級基本形成‘集中高效審批、強化監管服務、綜合行政執法’的基層政府治理結構。同時,進一步理順縣區和鎮街權責關系,在人才、技術、網絡端口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加強培訓、指導和業務對接,確保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繼續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繼續推進深化改革,促進釋放更多的改革紅利,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市委編辦副主任劉春梅介紹說。
淮安以高質量發展為指向,按照差別發展、錯位競爭的要求,在有力有序推進鄉鎮布局優化的同時,積極重構布局優化后的鄉鎮發展藍圖,持續打造具有鮮明特質、精致品質的發展平臺,不斷把鄉鎮產業做大、功能做優、環境做美,為全市高質量跨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實實在在的改革,贏得的是真真切切的民心,鎮域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是更加普惠的民生福祉。
記者: 周俊 方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