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跳出老城,挺進新區,不在原址改擴建,努力實現均衡化發展
這一輪三級醫院布局,動作不一般
鼓樓醫院江北國際醫院。 本報記者 徐琦攝
鼓樓醫院江北國際醫院3月24日正式開診運行;
南京市中醫院整體搬遷至南部新城已3月有余;
南京市第一醫院河西醫院改擴建工程正在推進;
南京市婦幼保健院丁家莊院區今年內動工開建,設置床位1200張;
江蘇省中醫院仙林分院去年7月正式開建,湯山分院已完成規劃;
江北新區與東南大學合作建設中大醫院江北新院區,規劃床位2500張,計劃用4—5年基本建成,未來將成為中大醫院的主院區;
南醫大附屬眼科醫院將在江北新區籌建南京國際眼科醫院,前期選址等調研工作已完成;
……
跳出主城,布局新區,相較于三級醫院上一輪的原址改擴建,這一輪動作更大。
“優化醫療衛生資源布局、增加供給”,今年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承諾,正逐漸變為現實。
新五區常住人口占南京的45.22%,但醫療機構床位數僅占28.86%
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優質醫療資源布局,正是南京在重大民生領域“不平衡”“不充分”的痛點之一。
以五臺山周邊為例,方圓3公里內聚集著省人民醫院、鼓樓醫院、省口腔醫院、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南京市口腔醫院、南京兒童醫院、南京腦科醫院等10多家大醫院,但在城東南地區和江北地區,醫療資源尤其是優質醫療資源相對缺乏。
南京江寧、浦口、六合、溧水、高淳新五區常住人口占全市總常住人口的45.22%,但醫療機構床位數僅占南京總床位數的28.86%;新五區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數僅為3.96張,遠低于6.2張的南京平均水平。
百姓的痛點就是改革的著力點。南京相繼出臺的《關于優化全市醫療資源布局的近期工作方案》《“十三五”醫療資源設置規劃》都明確,要按照“走出城門、跨過長江”的發展導向,嚴格控制明城墻以內現有醫療機構的數量和規模,引導優質基本醫療資源向城市新區和資源薄弱區集聚,尤其是大力發展精神、兒童、婦幼、護理、康復、傳染病等發展滯后而群眾又迫切需求的專科。
跳出老城,不僅是百姓需求,也是醫院自身發展所需
規劃引領之下,每一次落子都有著充分的考量。
“比如胸科醫院結核病區,全部搬遷到位于湯山的公衛醫療中心,不僅僅是實現傳染病的集中收治,也是在為南京打造首個三級康復醫院騰挪空間。”南京市衛健委醫政處處長李正斌舉例說。還有南京市婦幼保健院新院區,幾輪選址后最終落子丁家莊保障房片區,最主要目的是破解新區婦產服務資源不足的難題。“在南京新一輪規劃中,龍潭將打造成寧鎮揚同城化的核心區和國際性的智慧、生態、現代化品質新城,未來那里將集聚更多年輕人,婦產、兒童等醫療機構的設置必須提前布局。”李正斌表示。
不僅僅是解決民生需求,事實上,從自身發展的需要考慮,優質醫療機構也急需跳出老城。
南京市衛健委規財處副處長仇婭介紹,南京作為省會城市和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承擔了大量對省內其他城市及周邊省市的醫療服務,“近幾年的數據顯示,鼓樓醫院、兒童醫院出院病人中,非本地病人占比分別達50%、60%。隨著南京城市戰略定位的優勢凸顯,特別是‘一小時都市圈’輻射帶動功能的提升,周邊城市對南京醫療服務的需求預計還會有較大幅度增長,優質醫療機構面臨著更大的就醫壓力,它們也需要向外突圍。”
鼓樓醫院黨委書記彭宇竹坦言,盡管鼓醫本部有3000多張床位,但很多學科常年一床難求,“江北國際醫院是本部壓力釋放的一個重要空間。”
江蘇省中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仙林分院的建設不僅能給省中醫院加快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更是深化醫改、做大做強醫療集團化發展的具體嘗試,“由于規模等因素,我們的發展遇到了瓶頸,仙林分院的建設,是醫院新時期戰略發展的出發點、學術發展的制高點,也是中醫發展的新起點。”
“新區發展過程中,必然有醫療服務需求。憑空組建醫院,硬件好辦,但隊伍難拉起來,樹立口碑也需要較長時間。于是,各區域向大醫院發出邀請,合作共辦,而大醫院也釋放了自己的能量,這是一種雙贏。”一位業內專家表示。
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強基層是根本
“大醫院開到了很多區域,為什么就不到我們這里來呢?”住在鐵心橋的張明生在接受采訪時有些著急。
住在江北明發廣場的張小燕憂心的是兩個孩子生病后的就醫問題,雖然鼓樓醫院江北國際醫院的開診解決了大病跨江的難題,但卻沒有設兒科,對年輕父母而言是一大缺憾。
記者了解到,為解決兒童就醫難題,南京已經出臺了《“十三五”兒童醫療事業發展規劃》,明確到2020年,南京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全面提供兒科門急診服務,包括兒內科、兒外科等,同時設立兒科病區。這些“硬杠杠”已與等級醫院評審、政府投入、重點專科申報、績效考核等掛鉤,倒逼大醫院必須完成任務。另一方面,南京也在激勵社會資本開辦兒童專科醫療機構。此外,通過南京市兒童醫院的醫聯體建設,南京將提升基層兒科服務能力,在社區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中,兒科診療將是必修。
但李正斌坦言:“強弱項補短板仍然是非常艱巨的任務。”
在南醫大醫政學院副院長、健康江蘇研究院執行副院長陳家應看來,醫療資源的布局,最核心的目的是方便百姓就醫,“絕大多數老百姓看的多是常見病、多發病,他們需要的是基本醫療,因此,解決就醫難,根本在于強基層,通過提升基層醫生待遇等舉措,將優秀人才吸引到基層,當好守門人的角色,而大醫院的發展應以能力提升為發展方向。”
“南京作為全國醫改率先試點地區,近年來正圍繞分級診療推進一系列工程。”李正斌說,南京通過醫聯體網格化管理建設、院府合作等方式,不斷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強化各區醫院建設,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向各個角落輻射。新五區的人民醫院都已經成為或者即將成為三級醫院,區域內就診率不斷提高。與之對應的是,大醫院門診增幅正逐年下降。主城兩所三級醫院2018年的門診增幅已分別由此前的15%、8%降至7%、4%左右。
眼下即將啟動“十四五”醫療資源設置規劃,仇婭坦言,“全面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將是新一輪規劃的核心之一。
本報記者 李芳 顧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