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隨著氣溫回曖,江蘇省連云港海州灣海域的海釣人員又多了起來,據海釣人士介紹,鱸魚是現在釣得最多的魚類之一。而海州灣沿海的海蟶,在今年春節疫情防控期間,是連云港市沿海居民餐桌上出現頻率最多的海產品。海蟶是連云港沿海地區一種傳統養殖貝類,殼薄肉厚、肉嫩味鮮,又被譽為“美人蟶”。海州灣鱸魚、海蟶對海水水質要求特別高,一段時間,因海水水質等原因造成海州灣鱸魚、海蟶銳減。目前,隨著海州灣海域生態的好轉,海州灣海域的鱸魚、海蟶等又多了起來。“美人蟶”、 鱸魚的回歸,就是得益于連云港市入海河流和海州灣海域的水質根本性好轉。
入海河流-新沭河
近年來,江蘇連云港市秉承生態發展理念,提高站位,注重導向,治河與治海統籌兼顧,將全面推行“河長制”作為治海重要推手,并創造性地推出治海“灣長制”,形成部門緊密協作,推動治河治海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河湖清”“海灣藍”同步實現。連云港市重點整治的入海河流大浦河,從2019年4月起實現單月水質連續達標,2020年平均水質提升至Ⅲ類。薔薇河臨洪閘斷面水質2018年以來首次實現達標,6個國考斷面達標率、優Ⅲ類比例均為100%,15條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Ⅴ類,其中11條平均水質達到Ⅲ類。入海河流水質的提升,也進一步促進了海州灣海域水質的提升。
海州灣畔海灣藍
“強化專項整治,根據已制定的重點入海河流水環境治理行動方案,借鑒大浦河整治攻堅經驗,強化專班推進,專項治理。”連云港市河長辦主任、市水利局局長徐希娟說:“市河長辦督促縣區按照整治要求、任務清單、時間節點,打好入海河流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同時,強化跟蹤督查、動態監管,實時掌握工作進展。嚴格執行“周巡查、旬督查、月通報、季會辦、年考核”的督查模式,實行清單式、閉環式管理,堅決做到發現一處、交辦一處、整改一處、銷號一處。制定驗收技術規范,提高整治工作標準,實行違法項目整治“一項一檔”,建立“點之記”,全程記錄整治過程,切實提升整治工作成效。
開展海洋環境監測
“把打贏碧水保衛戰作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主攻方向,加快解決突出問題,系統提升治理能力。”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唐光普介紹。在治河治海聯動期間,連云港市突出源頭防治,加快完善管網設施,完成城市建成區雨污水管網排查1010公里,改造204公里,消除污水管網空白區38平方公里。徐圩新區、灌云臨港產業園、灌南化工園區及柘汪臨港產業園等4個涉及化工定位的園區全部建成專業廢水處理廠和雨污分流管網。加快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對墟溝、大浦工業區、灌云縣南風、東海西湖4座污水處理廠實施擴建,建成村莊污水處理設施915個,全市配套建設城鎮污水管網1400公里,500噸以上污水處理設施總能力達83萬噸/日。加強入河排口監管,建立重點河流(斷面)水污染源清單,重點排口實現“一張圖”呈現。重點流域實行支流排口統一管控調度機制,嚴禁污染物直排入河。加大園區企業監管,東海縣36家涉氟涉酸企業全部安裝在線監控,對“兩灌”化工園區191家化工企業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加密水質監測頻次,對涉及的21條河流設置127個監測點、定期監測或加密監測,堅決杜絕污水直排入海。
水清景美潮河灣
推動聯動共治,聯合市水利、市生態環境、市公安、市住建、市農業農村等“河長制”“灣長制”部門力量,形成整治攻堅強大合力。全市共開展各類“兩違三亂”聯合執法160余次,累計完成問題整治5400余項,解決了一批長期影響入海河流生態健康的重大頑疾。引導鼓勵農民科學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廣農業節水灌溉,減少農業生產和村民生活污水排放。加強水資源保護,強化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的剛性約束,以達到治河治海控源促防的目標,實現“河湖清”促進“海灣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