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這臺價值5000元的植保機既可以防蟲治蟲又能排濕,省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日前,筆者來到連云港東海縣山左口鄉黑埠村青年婦女耿雙樂家的溫室大棚,只見她邊說邊打開手機,找到“黑埠一號”操作系統,輕點其中的澆灌開關,大棚中間一臺植保機馬上發出“呼呼” 聲響。田頭滴灌水管水流如柱。時值中午,棚內智能溫控的排風口隨著溫度升降控制鏈也在不停來回轉動.......
耿雙樂是山左口鄉黑埠村一名80后新型農民,2015年她總投資近22萬元,在黑埠村東新建了占地7.5畝的智能溫室大棚,種植西紅柿、西葫蘆等設施蔬菜,依托中科院東海農業綜合實驗站提供的精準農業管理平臺,利用ZIGWSN物聯網信息平臺引入設施環境遠程監測系統,實現對日光溫室溫度、濕度、土壤水分含量、二氧化碳濃度等環境采集與實時監測,從整體上優化日光溫室水肥氣熱管理指標,確保蔬菜作物在最佳環境條件下生長,實現增產增收,同時達到節水、省工、省時和省力的目標。
“我在手機上安裝了“大棚云管家”智能App,就是在外地,我也能利用手機對大棚進行灌溉、施肥、放風等操作,外出旅游、走親串友說走就走。”耿雙樂說,智能溫室大棚的智能設備較普通大棚要多投入4萬元,但智能管理精準無誤,在掌心上就能操作日常管理,每年可節省勞務用工費用2萬余元。
“我這近4畝反季節蔬菜,除采摘果實外,日常管理我一個人就輕松搞定了,測溫、控溫、排濕等有‘云管家'操作,躺在床上就能知曉大棚情況,臟苦累離我們越來越遠了。”耿雙樂剪了整枝帶串的西紅柿遞給筆者說。“種田不能靠運氣,要一靠腦袋,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啊。”在黑埠村,科技投入已成為現代新型農民的新寵,據了解該村又有10戶菜農準備追加投資智能設施,實現“掌”上種田。
“產業興旺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黑埠村黨支部書記金增國介紹說,村干部主動靠前做好服務,為農民做好土地流轉、貸款擔保、技術培訓和蔬菜基地水、路、電等基礎實施建設和供給等,現已吸引外出勞務人員300多人返鄉創業,今年全村已建成蔬菜溫室大棚113棟,占地1000畝,帶動了120多人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