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記者 朱國操 通訊員 李大偉 匡碧瑤)1991年10月1日至3日,首屆中國·東海水晶節的舉辦,讓原本僅有4萬多人的小縣城一下涌入了20多萬名男女老少。一條300多米長的菜市街上滿是各式水晶飾品攤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客人將街道擠得水泄不通,不時還能見到黃頭發、高鼻梁、藍眼睛的外國人,各鄉鎮組織的花車巡游等節目更是輪番上演,熱鬧非凡。
“以水晶為媒,讓世界了解東海;以水晶為橋梁,讓東海走向世界”,歷經近30年時光,東海水晶走向世界的腳步更加堅實、穩重,“世界水晶匯東海,東海水晶遍世界”的成果有目共睹。如今,東海縣已形成了涵蓋原石采購、水晶加工、創意研發、市場銷售、文化展示、倉儲物流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產業鏈;擁有各類水晶加工企業3000多家,形成了年產3000萬件水晶首飾、500萬件水晶工藝品的生產規模,水晶產業年交易額達170億元;近30萬東海人投身水晶產業淘寶掘金,走上發家致富路。
正是在水晶產業的拉動下,解放初期還位列全國“百窮縣”的東海縣已成功躋身縣域經濟全國百強。東海、水晶,水晶、東海,成了全世界水晶業界的亮麗名片,為港城閃耀世界舞臺持續散發出熠熠“晶”光!
首屆水晶節
拉開東海闖世界大幕
“當時縣城大小飯店全部爆滿!”首屆中國·東海水晶節期間,原東海縣委宣傳部新聞科負責人穆道俊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名媒體記者共同見證了活動的盛況。首屆水晶節的火熱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專程趕來的客商達4000多人,其中還有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意大利等國家的外賓,這對位處蘇北的小縣城來說絕對算得上是件新鮮事。
東海火車站附近有一條300多米長的菜市街,是節慶活動的主要展銷區,道路兩旁擺滿了各式水晶飾品銷售攤位,前來挑選水晶的顧客幾乎把道路擠得水泄不通,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某個攤位前遇到出手闊綽的客商往往會引起一陣陣驚呼和騷動。
“整個水晶節期間商貿成交額達到了4.62億元。”穆道俊說,縣委、縣政府的大膽嘗試“一炮打響”,多少年來守著“晶礦”受窮的難題終于找到了破解良方。
那么,舉辦首屆中國·東海水晶節的背后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原來,東海人挖掘加工水晶早已有之,政府部門原本對此采取的是嚴查禁采政策,但結果卻是越查越多、越禁越旺。上世紀80年代末,當地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審時度勢,決定將分散分布形不成規模開采的水晶放給群眾開采加工,并因勢利導,放開了水晶生產加工經營。
“1989年左右,駐扎在東海縣的省第六地質大隊從南京、無錫等地買來了研磨機、打孔機、拋光機等設備,加工生產了一批水晶項鏈。”穆道俊說,這批項鏈一露面便受到了市場的熱捧。到了1990年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期間,東海水晶項鏈被組委會指定為亞運會特供產品,并一次性訂購了1000條水晶項鏈,更是在東海縣引起了巨大反響,一時間,全縣風涌水晶潮。市場規模初現,為后來首屆水晶節的舉辦埋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搭建五大平臺
助推產業提檔升級
首屆水晶節作為東海縣水晶產業發展的一道分水嶺,吹響了當地依靠資源優勢脫貧致富的沖鋒號。隨后的近30年時間里,在東海縣委、縣政府接連打造下,水晶節的影響力和對水晶產業的推動作用不斷提升。
“截至目前,東海水晶節已成功舉辦了14屆,名稱也由中國·東海水晶節變成中國·東海國際水晶節。”穆道俊說,名稱的變化,昭示東海在水晶產業領域國際地位的提升,原來的水晶之鄉一步步建成了中國水晶之都,又到如今的世界水晶之都。2013年,“中國東海國際水晶節”榮獲長三角地區最具影響力會展節慶品牌;2018年獲評中國最負盛名十大節慶。
與此同時,東海縣還相繼成功舉辦了天然水晶“晶華獎”大賽、中國·東海硅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全國主流媒體東海行、“水晶公主”全國模特大賽決賽、水晶工藝品大賽、水晶精品拍賣、水晶雕刻品大賽、“千名客商看東海”等一系列貼近水晶、貼近東海的文化交流、經貿展覽、投資懇談、研討交流活動,充分演繹了東海水晶文化的深厚內涵和無限魅力,進一步打響了東海水晶品牌,促進了廣泛的經貿交流,推動了東海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2016年,國家AAAA級景區———中國東海水晶城建成投用,而這已是東海縣建設的第7個水晶專業市場。中國東海水晶城總投資32億元,項目總建筑面積約45萬平方米,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水晶專業交易市場。實際上,東海水晶城只是東海縣“一鎮一城一館兩園”五大水晶產業發展平臺中的一個部分。除了“一城”,東海縣傾力打造的水晶特色小鎮,不僅是省首批特色小鎮,而且位列全國50個最美特色小鎮第2位。“一館”,即中國東海水晶博物館,是全國規模最大、等級最高、唯一以水晶為主題的專題性博物館。“兩園”,即中國水晶文化創意產業園和中捷水晶文化產業合作園。
如今,東海縣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水晶原石集散地,并建立形成了覆蓋全球的產業網絡。擁有一支2萬人的“淘晶”大軍,常年奔波在巴西、馬達加斯加、南非等國家的水晶產地,實現了“買全球、賣全球”。先后成立了東海水晶寶石行業協會巴西分會,與捷克貿易促進署簽署備忘錄,設立了捷克東海經貿代表處。實現了捷克的摩瑟、哈拉瑪等水晶產品在中國東海水晶博物館集中展示,阿斯特拉、寶仕奧莎等水晶品牌入駐中國東海水晶城,咖薩克水晶項目在中捷水晶文化產業合作園投產運營。
未來發展目標
鎖定“世界級特色產業”
“我是1996年開始從事水晶生意的。”已經入行20多年的恒達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旭輝是東海縣曲陽鄉人,從小就與水晶打交道,曾經在自家地里挖出過一塊10公斤重的水晶,賣了2000多塊錢。有過這樣的緣分,陳旭輝對水晶情有獨鐘。
后來,陳旭輝通過電視了解到很多城市每年都會定期舉辦相關展銷會等活動,于是他靈機一動,“能不能把水晶也拿到展銷會上去賣呢?”隨后的三年時間里,陳旭輝拿著6000元啟動資金和另外幾名老鄉一起,從市場上批發來水晶飾品到全國各地跑展銷會,賺得第一桶金。
有了資金,陳旭輝回鄉辦起了水晶加工小作坊,進駐了老水晶市場,到后來進駐了水晶文化創意園,擁有4000多平方米的營銷場所和50多名一線員工,發展為固定資產達1.6億元的規模企業。隨著新水晶城的投用,陳旭輝又在2號館2樓租下了一間店面。近年來,陳旭輝順應產業發展新趨勢,在打造網購平臺的同時,更加注重品牌打造,不斷提升設計、加工水平,并通過舉辦水晶書法藝術展等活動,賦予水晶文化藝術內涵,提高產品附加值。
陳旭輝的發展經歷,只是眾多借助東海水晶產業發展取得事業成功的一個縮影。據不完全統計,東海縣置身水晶產業的總人數近30萬人,其中涌現出了眾多的千萬富翁、億萬富翁,也涌現出了“大姐吳兆娥”“石來運好”“至善坊”等一批中國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這些個人和品牌的成功濃縮了東海水晶產業近三十年的發展巨變,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時代變遷,也淬煉出了東海人和一座城的“精氣神”。
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江蘇符號”、“世界水晶之都”都是籠罩在東海水晶產業頭上的一個個耀眼光環,未來的東海水晶產業,將著力構建“以天然水晶為主導、以彩色寶石加工為拓展、以中捷人造水晶合作為突破”的水晶珠寶產業發展體系,并依托“一鎮一城一館兩園”五大載體,推動水晶產業國際化、標準化、規模化、信息化、多元化發展,繼續在提升產業層次、拓展文化內涵、推進國際交流、建立標準體系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站在東海水晶城主入口處環顧四周,東海縣“把水晶產業打造成世界級特色產業”的發展目標愈發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