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張晨晨)作為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采訪中心綜合二部記者張晨晨,前幾天,我跟著我們省市的優秀新聞工作者們參加了省暨連云港慶祝第 19 個記者節學習宣傳王繼才同志先進事跡、弘揚愛國主義奉獻精神 “五個一” 活動,登上了開山島。
王振 攝
在活動中,我有幸在升旗儀式上,經新華日報、常州廣電兩位前輩的傳遞,最終由我將國旗傳遞給王仕花,使我在這種莊重而特殊的儀式感中,獲得了某種精神的升華。這之后,我還在《開山島倡議》書中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感受到了自己作為一名記者的自豪。
說實話,這次體驗對我意義非凡。首先,這是我長這么大以來,第一次參與升國旗;其次,在一定層面上講,這是我與時代楷模王繼才的妻子王仕花一起升的國旗,意義更加重大;再其次,我當天是以新聞工作者的身份參與的升國旗,這讓我得以比照王繼才夫婦的“守島精神”,重新審視自己作為一名青年記者,身上所天然肩負的責任和擔當,到底應該通過什么樣的新聞報道去體現出來?說白了就是如何守好自己的崗位。
其實,作為一名青年記者,在入職的這四年期間,我跟很多剛踏入社會的青年人一樣,出現過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的浮躁心理,甚至有過一段瓶頸期,會不想出門,不想動筆,不想寫稿,職業倦怠壓制著主觀能動性,使我對這個崗位失去了某種成就感。
這大抵源于我初入社會時過于理想化的個人想法,而造成的心理落差。畢竟,畢業那會,懷揣著一腔新聞理想的我,卻正趕上傳統媒體開始被唱衰,新型網絡媒體異軍突起;網上說傳統媒體人轉型、跳槽的新聞比比皆是。所以,說現在是堅持新聞理想最困難的時刻,大概也不為過。我呢,則在心有艷羨卻不甘之際,又懷揣著一腔窮酸文人的理想主義,繼續堅持在紙面上做文章——誰讓我就喜歡相對傳統的寫作呢,這算是守舊吧。
然而,人生進階本就是一場戰斗;挺不過去,就是一片灘涂,會自陷其中;挺過去,就是一片坦途,獲得新的人生坐標。所以,不管在什么場合,看到或聽到那些堅持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仍然在一線熱情奉獻的老記者、老新聞工作者,我都會意識到,每個人的成長路徑不同,都會在拔節中感受到成長的疼痛,但信念,終究是殊途同歸——每個堅持下來當記者的人,最終都不是為了稻粱謀,而是把它當成一份光榮的事業。
說到這里,我就不得不提我的兩個受訪對象——王繼才和方敬。因為條口原因,我得以深入參與兩位逝者的事跡報道。王繼才事跡報告會是我一直跟的。方敬去世前后的系列報道也是我在領導授意指導下,主筆推出的。他們倆的事跡對我造成了很深刻的精神洗滌。一個守島三十二年,一個助學二十七載,都是常人所難以堅持的。雖然他們倆的成長路徑大為不同,信念卻殊途同歸,就是兩個字“堅守”,一個堅守使命,一個堅守大愛。
習總書記之前針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踐行“四向四做”的指導方針。其實,就是“堅守”兩字,堅守信仰,堅守職責,堅守才干,堅守道德。比照這段話,我個人對自己的短短職業生涯,還算是褒大于貶吧。四年來,我憑借對新聞理想的堅守,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努力寫出了諸多相對優秀的新聞報道,也獲得了可觀的獎項和表彰。
總之,一句話:與其空談理想,不如戒驕戒躁,從手頭的每一個新聞選題認真做起,用作品反思、解答現實提出的問題。繼續做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