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莊婷婷 崔玉婷) 位于連云港港口東端的黃窩村,曾因海洋資源的萎縮一度陷入貧困。1998年,一名退伍軍人來到這里,立志要改變家鄉貧困面貌,帶領鄉親共同致富。20多年來,他帶領村民不僅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還把昔日貧窮落后的小山村建設成“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他就是連云區高公島鄉黃窩村黨支部書記張立祥。
黃窩村過去是以捕撈為主的小漁村,由于近海資源慢慢枯竭,漁民年年虧損,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張立祥當選村支書后,深入船頭、洞察民情,立足漁村實際改傳統捕撈為近海紫菜養殖,通過開創“公司+農戶”組建“漁民專業合作社”,逐步夯實村民致富的基礎。他動員漁民黨員率先轉捕為養,并親自帶頭與村內困難戶結對養殖100畝紫菜做示范,引領全村捕撈漁民轉產發展紫菜養殖業,走上了養殖致富道路。如今,黃窩村紫菜養殖面積從500畝逐步擴大到41000畝,2018年實現總產值1.9億元,村集體總收入660萬元,村民人均年純收入3.1萬元。
“過去我們村很窮,張書記帶領我們養殖紫菜,我們現在有事做了,錢也掙到了,生活也好了。”黃窩村紫菜養殖戶說。
隨著養殖戶的增多,紫菜的銷路出現了問題,如果新鮮紫菜不及時處理,養殖戶將會遭受巨大損失。張立祥帶領村民新建占地2600平方米的紫菜加工廠一座,并實現當年投產當年盈利102萬元,讓黃窩村從紫菜養殖向紫菜深加工轉型。同時他找路子、請專家,發展海參、江蘺、壇紫菜等新品種的養殖,創建了以近海養殖、加工為支柱產業的新型漁村經濟。
經濟基礎打牢之后,張立祥將目光投向鄉村休閑觀光游項目。“游客到黃窩,既要有看頭、有玩頭,還要有漁家風味和農家小院的風情享受。”這個念頭在張立祥的心里發酵。村里按照4A級標準開發黃窩景區,先后建成鳳儀廣場、澗潭水系、森林公園等項目和片區,成功打造了海上云臺山風景區的東大門,開展休閑、度假、漁業觀光體驗等一系列旅游產品,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帶動漁村經濟發展。
“我還是小的時候來過,現在的變化真的太大了,都認不出來了。這里不僅風景好,還有特色民俗,你看那個攝像頭還是用小鳥的房子做的,很有感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鳥語花香,山清水秀,住在這里真的是太舒服了!”來自徐州的游客楊女士說。
“這些都是我們當地村民利用自家院落和房屋打造的農家樂,我們也叫漁家樂。我們就是想讓游客來了以后,走不完、看不夠、嘗不遍,讓游客留下來。”張立祥說。
為了讓村民生活的環境更加美麗,也讓游客來黃窩時能有干凈整潔的觀感,張立祥帶領村“兩委”投資900多萬元,先后實施道路改造、澗溝治理、村莊綠化等7大類近200項工程,完善了基礎設施,改善了村莊面貌。如今,到黃窩來游玩的人越來越多,黃窩景區已逐步成為全市知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全年接待游客達20萬人次。
村民生活富裕了,對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增加。張立祥結合村情,打造黨建陣地平臺,新建新農村服務中心,健全和完善服務陣地,建成“省級遠程教育示范點”“市級黨員教育實景課堂”,組建“海上紅帆黨組織”,設立“黨員青色創業崗”,開展“最美村民點贊榜”“黨員亮化考評”和“黨員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近年來,黃窩村開展娛樂、納涼、健身等村民喜聞樂見的健康文明活動60余場次,定期開展“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婦”“星級文明戶”“最美高公島人”等評比表彰活動,樹立了榜樣,弘揚了正氣,倡導了文明新風尚,使得廣大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加速了村級文明建設進程,引領漁村逐步走向振興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