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每隔一段時間,家住灌云縣四隊鎮魯河社區后腰村一組的低收入戶唐以剛,都會來到魯河衛生院院長桑靜雨的辦公室:“我沒有事,就是時間長了沒看到你,來看看你。”唐以剛的老伴患病多年,他家在當地最早辦理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桑院長幫了我家大忙啊。”
在當地,市道德模范桑靜雨把健康扶貧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邀請外地醫療團隊為困難群眾義診,在蘇北地區鄉鎮衛生院率先開展醫養結合服務,轄區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應簽盡簽,魯河衛生院健康扶貧成為公共衛生服務的一張“名片”。
公共衛生服務成“名片”
魯河衛生院地處偏僻,醫療服務水平要想上臺階,怎么辦?“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無止境,拼的是服務態度、服務方式、服務頻次、服務質量。”桑靜雨說。
兩年前,在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中,他了解到部分老百姓認可度低,真正的原因是“簽而不約”,簽約對象沒有嘗到真正服務的甜頭。
健康扶貧工作中,要求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應簽盡簽。桑靜雨抓住這個突破口,做好定村網格員思想工作,制訂相應激勵機制,與他們一起逐戶上門開展簽約工作,采集數據,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并宣傳健康扶貧政策。通過扎實的跟蹤服務,這項工作漸漸得到了有健康服務需求群眾的認可。
村民唐以剛的老伴黃士芳今年74歲,患腦卒中多年,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病。桑靜雨第一時間為他家辦理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建立健康檔案、每年一次健康體檢,先診療后付費,醫療費用衛生院實行兜底。每年中秋、春節,桑靜雨都會帶上慰問金、禮品上門看望,唐大爺每一次都激動地拉著桑靜雨的手說:“魯河衛生院對我們真是太好了,不但讓我們看病少花錢,過年過節還上門看望。”
“如今,魯河衛生院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以點帶面,擴大到各類重點人群、健康人群,累計建立居民健康檔案14000余份。”桑靜雨告訴筆者,衛生院公共衛生工作在歷次縣主管部門組織的考核中,多次得分排名第一。
醫養結合服務開創蘇北鄉鎮衛生院先河
自精準扶貧開展以來,桑靜雨把健康扶貧作為切實關心弱勢群體,提高群眾滿意度的切入點。在進村走訪交談中,他發現農村貧困人口因病居多,對醫療服務有迫切需求,社會老年化嚴重,存在的情況與國家大力提倡的醫養結合服務相吻合。
“我們衛生院地理位置偏、病房條件差、業務收入少,生存環境不佳。開展醫養結合服務,既可拓展衛生院服務范圍,也能提升衛生院生存空間。”思路一出,說干就干。在全院干部職工支持下,不到一年,一幢建設面積2670平方米的醫養結合綜合樓拔地而起,開放養老床位60張,開創全市乃至蘇北地區鄉鎮公立衛生機構開展醫養結合服務先河。
平時,桑靜雨很關心困難群眾的就醫問題,“他們沒有條件去大醫院進行診斷與治療。為了幫助他們,我想方設法邀請大醫院專家來院義診。”他告訴筆者,近兩年來,比較大的義診團隊有上海交大醫學院專家團隊、市東方醫院專家團隊、北京行知堂中醫團隊等,切實解決了一部分困難群眾的就醫需求。除了邀請外地專家來義診,他還經常帶領志愿者團隊上門為孤寡老人免費體檢。
30年換來半人高的獲獎證書
初次到魯河衛生院的人都有一種錯覺,“這是農村嗎?這檔次!”
就職魯河衛生院院長三年來,桑靜雨為了提升衛生院整體形象,除了新建醫養結合綜合樓,院內道路黑色化、新建膜結構停車棚、標準化車位線、數字化預防接種門診改建、門診樓中醫館改建、所有室內地面地膠鋪設、門診大廳走廊氛圍燈設計,每項工作結束后,都讓人耳目一新。
“春蠶到死絲方盡,人至期頤亦不休。一息尚存須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疇。”這是桑靜雨的座右銘,也是在他剛走上工作崗位時,做衛生院院長的父親摘抄吳玉章先生的詩給他的勉言。一晃30年過去了,伴隨著座右銘的是摞起來有半人高的獲獎證書,每一本證書背后,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史衛平 夏興儉 龔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