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講說到,劉少奇一行越過敵人層層封鎖線,于1942年4月10日經蘇魯交通線,安全到達山東抗日根據地指揮部——現在的東海縣西朱范村,開始了長達100多天的緊張工作。那么,在西朱范這個偏僻的小村里,劉少奇是如何不負重托,力挽狂瀾,開創山東抗日新局面的呢?
踐行初心
請看東海黨史故事100講
劉少奇在西朱范村
在延安楊家嶺的一間窯洞里,至今懸掛著一幅劉少奇與羅榮桓等領導1942年的合影,見證著他們在西朱范村攜手抗戰的崢嶸歲月。
西朱范村位于沂蒙山區南部的邊沿,當時是中共山東分局、八路軍115師和山東縱隊司令部的駐地,成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劉少奇同志到了我們村,就住在王家大院的三間花房里,堂屋用來公用,右邊一間是他的臥室,用兩塊門板做床,用包袱里換洗的衣服當枕頭,左邊的一間房子由警衛員住,隨行人員有的住西朱范村,還有的住在附近的小灣村和半路村。
1941年3月至1942年初,日軍在華北連續瘋狂掃蕩,實行殘酷的“三光”政策,加上部分地區嚴重災荒。在敵頑夾擊和天災頻繁的情況下,山東抗日根據地面積逐漸縮小,處境極端困難。在這種惡劣環境下,山東分局、八路軍115師和山東縱隊主要領導人對反掃蕩策略和群眾工作等問題產生了嚴重分歧,思想難以統一。
1942年,毛澤東電告時任新四軍政委和華中局書記的劉少奇:“目前山東工作處在比以前更加艱苦的階段,……特別是高級領導同志間存在互相不滿與極不團結現象。”“你經山東時請加考查予以解決。”毛澤東同時致電山東領導人朱瑞、陳光、羅榮桓:“你們之間的爭論,中央派少奇去山東和你們商討解決。”
劉少奇帶著囑托,一進村就開始緊張的工作。他先后和山東分局書記朱瑞談話3 天,和115師代理師長陳光、政委羅榮桓談了1天1夜,和山東縱隊政委黎玉談了1天,他用樸實的話語,引導大家以抗戰大局和人民利益為重,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大家感到無比親切,產生了良好效果。經過半個多月深入交流和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劉少奇統一了山東地區黨政軍領導對抗日形勢的看法,并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1942年4月25日至29日,劉少奇主持召開山東分局擴大會議,濱海區縣團級以上領導干部參加了會議。在會上,劉少奇高屋建瓴地提出三項工作任務。第一,要粉碎敵人的掃蕩,并開展敵偽工作,向敵占區發展;第二,要擊潰頑固派對我們的進攻,加強友軍工作,進行統一戰線工作;第三,要組織群眾,發展群眾武裝,加強軍區工作和改造政權工作。
與此同時,為解決毛澤東所說的“領導骨干”問題,劉少奇決定:一是建立有力的政治軍事統一領導中心,一切領導集中于山東分局,下設軍政委員會;二是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山東縱隊司令部及山東分局合并辦公,直屬隊從萬余人縮減到3500人;三是山東縱隊一旅撥歸一一五師建制,膠東五旅成為機動部隊,將來亦撥歸一一五師;四是山東分局朱瑞和黎玉均駐一一五師師部,與陳光、羅榮桓一起辦公,羅榮桓任中共山東分局書記。徹底解決三個機關各司其責,權力分散,關鍵時刻難以統一的問題。
劉少奇同志對群眾運動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他經常穿一身粗布便衣,走村訪戶。先后到贛榆縣的大樹、臨沭縣的夏莊、東盤以及北辰等村,大家都叫他“老胡”。“老胡”問村民最多的是:“你們村里有農救會嗎?老鄉是不是都參加了?減租減息減得怎么樣啦?”
針對山東地區群眾工作比較薄弱問題,劉少奇專門作了《群眾運動問題》報告。明確提出“在當前,減租減息就是山東的中心工作,所有工作都要圍繞這一中心來做。要全黨來抓,黨政軍民各方面干部都來抓”的方針,得到干部群眾的積極響應。大家感到“方向明確了”“工作有辦法了”。
從5月開始,山東分局抽調300 名干部組成工作團,按照劉少奇 “中心突破”的指示,用典型引路,以莒南、臨沭為中心縣,在9個中心區、30個中心村、120多個外圍村廣泛開展雙減增資的群眾運動,很快掀起了雙減增資的熱潮。至6月底,僅濱海根據地一個縣,進行“雙減”的村子就達44個,增資人數1.3萬人,增糧9.1萬斤,減租1191 戶,減租土地1.1萬畝。根據地的群眾運動紅紅火火地發展起來了,黨組織借機大力推進民主政權建設,根據地抗日實力得到空前加強。
劉少奇在西朱范村,雖然只有短短的100天,但他以一個革命家的卓越才能,帶領山東軍民走出困境,打開了山東地區抗日斗爭的新局面,圓滿完成了中央和毛澤東所托付的重任。
7月下旬,劉少奇化名許行仁,經魯南、魯西前往延安。并于1943年3月,擔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踏上領導全國革命斗爭的新征程。而他在西朱范村與山東黨政軍領導同志的合影也成為楊家嶺窯洞里的永久紀念。
現在的西朱范人,沒有忘記這段歷史,他們在村部建起了劉少奇紀念室,一張張圖片、一個個場景,無不記述著劉少奇同志在西朱范村指揮革命的豐功偉績,也激勵著全村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發揚革命傳統,大力發展經濟,快步走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
總 監 制 陳 芳
監 制 劉再軍 王正斌
策 劃 張守忠
撰 稿 康憲利
編 導 胡傳祥
制 片 劉再軍
審 核 張守忠
主 持 劉 穎
解 說 蘇 輝
攝 像 江 平 胡洪源
剪 輯 劉蘇輝 江 平
音 樂 朱敬娜
美 工 胡洪源
燈 光 王 波
劇 務 陳百靈
鳴 謝
中共連云港市黨史工作辦公室
連云港市革命紀念館
東海縣退役軍人事務局
中共石梁河鎮黨委
石梁河鎮人民政府
中共贛榆區黨史工作辦公室
聯合攝制
中共東海縣委宣傳部
中共東海縣委黨史工作辦公室
連云港鴻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出 品
中共東海縣委黨史工作辦公室
二O二一年十二月
總值班: 吳弋 曹銀生 編輯: 張藝雯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