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34°44′,東經119°27′,坐標連云港港。
清晨6點整,立秋后的天氣,有風觸摸的痕跡。
連云港港口控股集團新絲路公司總經理朱彬,帶著助手驅車抵達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他要盯著從韓國轉港過來的一批貨封箱、發運。
從業30多年,朱彬見識過太多港口的大場面和高光時刻,參與策劃過不少港口的大事件,是什么貨物值得他如此關注?
“這是一批教材,從韓國發往烏茲別克斯坦。”朱彬指著不遠處正在作業的紅色龍門吊告訴記者。吊鉤升起又落下,一個個五彩斑斕的集裝箱像堆積木般被穩穩地放進列車車廂里。
“一個柜子25噸,大概裝有5000本。我們要分4批發送360個柜子。”戴上安全帽,朱彬走近軌道,用手機的鏡頭定格朝陽下這繁忙的港口一隅。
集裝箱漂洋過海而來,搭乘列車而去,一路向西抵達中亞、歐洲,捎去的多是日韓的汽車配件、家用電器、機械設備等產品。而書籍這個貨種,港口的理貨員直言“第一次見”。
這批特殊的貨物,讓韓國和烏茲別克斯坦這兩個相距超5000公里的國家,通過海陸交匯的連云港緊緊相連。
特別的緣分,源自今年7月份的一次跨國推介會。
7月10日,由連云港港口控股集團舉辦的“中國(連云港)—首爾國際物流服務推介會”在韓國首爾舉行。會議茶歇時,韓國泰雄集團會長韓在東在代理的介紹下,與朱彬相識。
花甲之年的韓在東與朱彬寒暄幾句后,突然提出一個問題:“能否在9月1日、10月1日前將兩批教材按照約定時間送達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
“這是1-11年級的教材,關系到烏國孩子開學大事。1-4年級的有些急,9月1日之前必須送到。5-11年級的,10月1日之前送到即可。”一旁的翻譯將韓方的要求轉述給朱彬。
算了算時間,從連云港到烏茲別克斯坦的中歐班列,最快10天能到,時間較為充裕,朱彬很干脆地回答:“沒問題。”
然而,事情并沒有預料中那么簡單。
“回國后,我才知道,這批書籍原本沒打算從連云港走,是連云港中歐班列的便捷,讓他們改了主意。”朱彬笑著說。“既然他們選擇了連云港,我們一定讓這批貨走好、走順。”
7月26日是約定好集裝箱抵港的日子,新絲路公司等來的卻是“船期推遲”的消息。
“是出了什么狀況嗎?還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朱彬不由得有些擔心。
聯系泰雄集團后,得知韓國連續暴雨,惡劣的天氣影響了船期。
一天、兩天、三天……再拖下去,時間就很緊了。
為了保障集裝箱順利過境通關,連云港港口集團一方面保持與韓方的聯系,一方面提前和海關、鐵路、中哈物流基地等相關單位多次開會協商,圍繞卸船、轉場、通關、裝車發運的全流程進行模擬演練。
7月31日,首批教材抵達連云港港。
與箱子同來的,還有韓方代表洪大謙一行。
“一周內發貨我們能接受。”會談時,洪大謙帶著歉意說。
想到急等著教材的烏方,港口控股集團董事長楊龍親自指揮:“能不能明天發貨,創造一個連云港速度?”
“必須能!”連云港中哈物流公司總經理左學梅當即表態。
那一夜,港口人無眠,海關人無眠。在船舶進入錨地時,港口方面便開始申報流程,待抵港后,直接卸船分流至中哈物流基地裝車。連云港海關也加速通關流程,省去了落場、提箱、進場、等待等一系列中間環節。上海鐵路局集團公司還特地為該趟班列從邳州協調了20多個空車皮。
經過理貨、報關、查驗、裝箱等環節,短短十幾個小時后,一切準備就緒,整裝待發。
韓方代表洪大謙緊緊握住朱彬的雙手,激動地說:“在疫情發生之后,從來沒有體驗過這樣的速度,今天在連云港,實現了!”
8月1日上午11點半,班列鳴笛啟程,望著西去的列車,朱彬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東書西進’,連云港首開中亞書籍班列一期項目,累計4批書籍全部順利發送。”
而這只是連云港港海鐵聯運歷程中的一個小片段。
作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東方起點,連云港于1992年發出了第一列國際集裝箱運輸專列,全長1萬余公里的跨境之橋將連云港推向了世界舞臺。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一頭連接陸橋,一頭臨眺海洋的連云港有了更重要的歷史使命。山海之間,東西雙向貨物在以連云港為重要節點的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上川流不息。
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是“一帶一路”國際經貿合作首個落地的實體平臺項目,已累計到發中歐班列5785列,全國領先。班列線路從中亞五國逐步拓展到土耳其、德國等國家和地區,覆蓋了104個國際貨運站點。
每天,這個東方大港的早晨,從云臺山下斑斕旖旎的如畫風景中開啟,也從一列列“鋼鐵駝隊”雙向奔赴的忙碌中開啟。裝滿貨物的集裝箱漂洋過海而來,又“坐”上中歐班列駛向遠方……(記者 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