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嘉賓,各位網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今天的優秀科技工作者訪談。
今年5月30日是第五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2016年的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發出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號召。“科技三會”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樹立了中國科技發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為紀念這次科技盛會,國務院決定,自2017年起,將每年5月30日設立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為隆重慶祝這一節日,讓廣大科技工作者感受節日的溫暖,今天,連云港市科協、連云港發布邀請我市部分科技工作者代表走進我們的演播室,分享科技戰線的奮斗經歷,弘揚新時期科學家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
首先,請4位嘉賓和大家打個招呼吧!
嘉賓1:大家好,我是市婦幼保健院疼痛康復科主任,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副教授,疼痛學副主任醫師崔吉正醫生。
嘉賓2:大家好,我是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叫董禮花,現任職于灌南縣園藝技術指導站,任副站長,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
嘉賓3:大家好,我是田鳳蓉,來自中藍連海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一名環境工程專業高級工程師,也是江蘇省環保微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嘉賓4:大家好,我叫李篩,是一名企業科技工作者,來自日出東方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是公司清潔采暖設計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
主持人:請用最通俗的語言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的工作或者研究領域。
嘉賓(崔吉正):我是一名醫生,我的工作就是治病救人。我從事的是一個全新的醫學專業:疼痛學,我博士期間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帶狀皰疹疼痛,也就是老百姓俗話說的“蛇膽瘡”。我平時工作除了解決帶狀皰疹疼痛,還有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常見的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膝關節炎等頸肩腰腿痛,女性的產后疼痛、痛經等各種急慢性疼痛。其他的像面癱、小兒尿床等神經源性疾病的診治也是我平時的工作。
嘉賓(董禮花):我是一名農業技術人員,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主要從事園藝作物栽培技術研究,蔬菜、食用菌、葡萄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工作。近八年我主要從事葡萄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引進適合我地的種植早熟品種夏黑,中晚熟品種陽光玫瑰,研究茹渣改良葡萄園土壤,提高葡萄的產量與品質,推廣夏黑雙膜促早栽培,陽光玫瑰避雨栽培,通過新品種、新技術運用,葡萄產量和品質有了大幅度提高,畝均增效1萬元以上。
嘉賓(田鳳蓉):我是環保科技工作者,主要從事環保高效能微生物菌劑產品、高氨氮與高鹽廢水處理工藝技術的創新研發工作。目前獲得了一些技術突破,比如在廢水治理微生物菌劑產品研制、規模化生產、應用等關鍵技術研發,并在類型菌劑的組合復配技術、混合培養技術、高密度規模化培養技術、生產應用技術方面取得了創新成果。目前我們團隊研發的耐鹽菌劑能夠耐受1-25%的鹽度;研發的硝化菌劑可直接降解2000mg/L的氨氮,在有機物、氨氮污染廢水處理方面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和很好的應用價值,多項技術成果已實現了工程化應用。
嘉賓(李篩):我目前主要負責清潔采暖的產品開發和方案設計。通過設計太陽能、空氣能和電能等清潔能源系統,取代傳統的燃煤方式,滿足人們的冬季采暖需求。包括開發高性能太陽能集熱器,研究高效儲能裝置,研發多種清潔能源復合采暖系統等等。我們團隊研發的產品和項目已經在北京、河北、西藏的多個城市和鄉鎮得到了推廣應用。
主持人:工作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我們展示才華的舞臺。在工作中,你們肯定會有一些難忘的經歷。你們認為最值得你驕傲的事情是什么?
嘉賓(崔吉正):我認為我工作中最驕傲的事情是準確找到引起疼痛的原因,疼痛是大家身體不舒服時最常見的癥狀,而疼痛的原因又多種多樣,因此,我的工作就好比警察破案,需要把引起疼痛的原因找到,避免誤診,治療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舉幾個最近遇到的病例來說吧。
病例1:70多歲的顧大爺,因為右下肢疼痛1周,不能行走,在市某三甲醫院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CT也顯示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準備開刀,后來患者及家屬考慮到患者年齡大,想先保守治療,實在不行再開刀,通過熟人介紹找到我,我對患者進行了仔細的問診和查體,結果發現引起患者下肢疼痛的原因不是腰椎間盤突出,而是帶狀皰疹,避免了誤診。
病例2:60余歲的張大爺,因左側臀部疼痛20多天,不能站立、行走,只能臥床,在某三甲醫院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行椎間盤射頻微創手術,手術后疼痛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每晚夜間疼痛難忍,無法睡覺,骨科建議患者行椎間孔鏡手術,患者及家屬不想再做第二次手術,前幾天出院后找我就診,經過我仔細詢問及查體考慮引起患者臀部疼痛的原因為臀部肌肉損傷引起的,并非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針對臀部進行治療,經過幾天治療患者疼痛明顯緩解,目前可以站立行走了。
嘉賓(董禮花):我現在主要研究葡萄,我認為最值得我驕傲的事,是把菇渣應用于葡萄生產,我們灌南是食用菌大縣,每天都產生大量的菇渣,特別是雙孢磨菇菇渣無法處理,剛開始到處亂堆亂放,污染環境。2015年,我到張家港考察調研葡萄限根栽培,張家港用的木屑作為基質,當時我就想到我們灌南菇渣很多,并且不要錢,如果用菇渣作基質會大大降低成本,回來以后,我把這想法付諸行動,把菇渣發酵后作為基質,用于葡萄限根栽培,后來進一步擴大菇渣應用范圍,用菇渣改良葡萄園土壤,土壤改良后,土壤疏松通氣,葡萄根系發達,促進了生長,葡萄的產量與品質大幅提升,我們的夏黑銷售價是全國最高,夏黑每公斤售價20元,我們灌南葡萄品質的提高,得益于菇渣改良土壤,現在這項技術作為我省重大技術推廣,這項技術現在不僅在我們江蘇省推廣應用,而且覆蓋到了山東、浙江等省,原來企業要花錢處理菇渣,現在變成賣菇渣,并且還供不應求,每噸菇渣要賣20元,真正是變廢為寶,實現雙贏。
嘉賓(田鳳蓉):我學的是環境微生物專業,在學校的時候覺得這個領域很神秘,工作之后,覺得這個領域很接地氣,因為我們的工作是幫助企業解決工業污水處理等實實在在的難題。十多年的工作,有非常多難忘的經歷和驕傲的事情。團隊協同作戰、為攻克一個技術難題,大家不怕辛苦,反復的試驗驗證、推理、計算、觀測,團隊的這種精氣神和奮斗的精神讓我驕傲;經過夜以繼日的研究,從不斷的失敗中總結經驗,最終撥開云霧見光明,原本覺得難以完成的試驗取得了成功,這種成就感和滿足感讓我自豪;我們的技術和產品應用到客戶那里,受到了客戶的認可,為他們解決了“卡脖子”難題,他們的肯定讓我驕傲;其實最值得我驕傲的事情是我從事的環保這個職業,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生態環境保護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之一,天藍水清、林茂草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我為自己是一個環保人而驕傲!
嘉賓(李 篩):做清潔采暖設計,我覺得最驕傲的事情就是我們在西藏設計并建造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太陽能采暖工程。西藏作為中國最后一片凈土,一直以來飽受能源缺乏的困擾,當地老百姓主要依靠燒牛糞來取暖。從2016年我們就開始在西藏進行采暖調研。發現當地各種能源都匱乏,唯獨太陽能資源豐富。而且太陽能清潔無污染,特別符合國家在西藏的環保政策要求。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計劃選擇太陽能為主能源進行采暖,并初步確定了山南市浪卡子縣作為采暖示范地。但同時也遇到了很多困難,浪卡子縣城海拔超過4500米,冬季極端溫度低于-30℃,全世界也沒有類似的成功案例。太陽能集熱器、水泵、供熱管網等關鍵部件能不能承受這樣的工作環境?我們的系統能不能在這里長期穩定運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成立了專門的研發團隊,作為研發負責人,我和團隊成員、國內外專家一起,研究如何解決防凍問題、過熱問題,如何克服停電帶來的影響。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到現場考察、反復的對設計進行論證。我還記得第一次去西藏考察時,高原反應特別厲害,頭昏腦脹、呼吸困難,每天都要靠吸氧氣保持正常的工作狀態。就這樣堅持了兩個多星期。第二次、第三次……等到第五次再去的時候,發現自己經過短暫的調整很快就能適應了。在西藏的日子里,經常碰到斷水斷電;嘴唇發紫、干裂出血是正常現象;項目還沒做完,我們很多人都已經曬成了標準的“黑人”。經過整個團隊不懈的努力,我們終于在浪卡子縣成功設計并建立了第一座高海拔的大型太陽能采暖工程,項目投資1.2億,每年生產近2千萬度電的熱量,解決了縣城近10萬平米的采暖,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8000噸。在世界太陽能大會和世界環境大會上,我們向國內外專家介紹了這個項目,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看到這些成果,感覺吃過的苦一下子都成了過眼云煙。
主持人:從事這項工作,最吸引你們的是什么?或者說,是什么信念讓你們堅守這項工作?(每人3分鐘)
嘉賓(崔吉正):15年前,我大學本科畢業后考取了天津醫科大學中國疼痛學創始人之一鄭寶森教授的研究生,開始從事疼痛學這個專業,那時候疼痛學這個專業的研究生每年全國招收不超過10人,我選擇從事這個專業主要是因為我上大學時我的母親因為癌癥晚期骨轉移被疼痛反復折磨,最終在疼痛中離世,從那時起我選擇了一輩子要從事的專業:疼痛學,同時為解決患者疼痛而不斷努力學習,提高自己解決患者疼痛的能力,造福更多的疼痛患者。疼痛是每一個人一輩子中都會遇到的,當我的病人因為帶狀皰疹疼痛發作在不停的喊叫、呻吟、滿地打滾,甚至想自殺時,當我的病人因為頸椎病引起上肢劇烈疼痛、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眼睛發干、發澀,耳堵、耳悶、耳鳴,甚至胸悶憋氣、高血壓等難以忍受的疼痛和強烈不適時,當我的病人因為肩周炎的疼痛無法穿衣、梳頭,生活不能自理,同時夜間因為劇烈的肩周疼痛無法側臥睡眠時,當我的病人因為腰椎間盤突出、膝關節炎的疼痛無法行走,上下樓時,經過我的治療,最終解決了病人的疼痛和不適,恢復了正常的生活。此時,作為一個醫生也由衷的為患者和家屬高興,而我也實現了作為一個醫生的價值,我想這也許就是我堅守這份工作的信念。
嘉賓(董禮花):我是農民的孩子,我的父母都是農民,我的兄弟姐妹也是農民。我上的學校也是農業學校,我與農字結下了不解之緣。人的思想是后天形成的,我從小生長的環境民風純樸,父母不怕吃苦,辛勤勞作,任勞任怨,養活我們兄弟姐妹,甚至有時連鈑都吃不飽,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怨言。這就養成了我不怕吃苦的精神,我從小就接受黨的教育,為人民服務,工作要盡職盡力。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形成了我甘于吃苦,樂于豐獻的精神品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黨員的職責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為別人奉獻自己。我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農民,讓農民掌握一定的技能,種好地,提高收入是我的職責。我熱愛本職工作,喜歡與農民打交道,這是我的愛好。我認為,只要一個人喜歡干某件事,他就會全身心的投入到這項工作中去,不怕苦,不怕累,刻苦專研,任勞任怨,在別人看來很苦,他卻覺得很快樂,也可以這樣說,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喜歡,是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哪怕是沒有的報酬,也樂意干。我喜歡研究葡萄,看到葡萄就精神抖擻,即使夏天中午36-37度高溫,葡萄棚內達40度,我也堅持到葡萄棚中觀察葡萄生長情況,全身汗水濕透,我也不覺得苦,我為自己的每一個發現而高興,真是苦中有樂。
嘉賓(田鳳蓉):從開始接觸環保的那一刻起,我覺得這是一項偉大的工作,真正走進環保工作之后,我就深深喜歡上了這個工作。環保研究跟所有的科研工作一樣,是一項寂寞的職業,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恒心毅力和“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堅守奉獻,才能迎來開花結果的日子。我堅守這項工作的信念除了熱愛,還有作為一名普通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感。在全球競爭中,關鍵的核心技術買不來、要不來、等不來,必須靠我們自己的科技工作者在實踐中得來。從專業領域來說,我們目前研究的環保微生物菌劑,歐美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已有成熟的商業產品,國內的研發起步較晚,目前正在快速發展。我們團隊根據當前環保微生物菌劑應用需求和國內外微生物菌劑研究應用現狀,結合本土實際情況,不斷挖掘、篩選、拓展具有親和性、地域性、針對性、適應性、生產性優良的新的功能性菌種,并進行具有耐鹽性、耐酸堿、耐高低溫等抗逆性微生物菌劑的制備。目前,我們自主研發的耐鹽脫氮環保微生物菌劑成功實現了功能菌種的創新拓展,產品從菌種到菌劑均能降解1-25%鹽度下的氮及有機物,突破了高鹽環境脫氮技術瓶頸。產品的研發實現了從技術、產品應用全部國產化,提高了我國菌劑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我們還將繼續研發新的產品,不斷突破技術短板,進行技術創新,把科研創新和環境保護作為奮斗的動力和價值的追求,以實際行動顯示對環保科研工作的熱愛和對初心使命的堅守。
嘉賓(李 篩):從事這項工作,最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我從事的是一個造福社會的產業,我們公司一直致力于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讓陽光更燦爛、空氣更清新、水更潔凈、生活更美好。我們做清潔采暖,就是希望通過我們的產品和技術,為國家節能減排,為碳達標、碳中和的目標做貢獻。和國家同頻共振,一定能實現企業和個人的自身價值。其次,我非常認可我現在公司的企業文化,公司誠信責任感恩的價值觀和我個人的價值觀完全一致。當然,我認同公司的同時也得到了公司的認可,公司給我提供了很多平臺和條件,幫助我個人的發展。從懵懂的大學畢業生開始,可以說一直是在公司領導的關心和指導下成長起來的。和公司的相互認同也是我一直堅守這份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主持人:感謝各位的分享。我們每個人盡管崗位不同,職責不同,但卻有著同樣的信念和堅守。向每一位默默奉獻的科技工作者致敬!5月30日是全體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節日,節目最后,請大家用一句話表達作為科技工作者的內心感受,同時向廣大科技工作者送上我們節日的祝福。
嘉賓(崔吉正):作為一名在連云港工作的科技工作者,無論是哪個行業,我覺得我們都應該熱愛我們的城市,建設我們的城市,服務好我們城市的老百姓。祝愿我們的科技工作者節日快樂,都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擁有一個無痛的人生,快樂的工作、生活。
嘉賓(董禮花):國家把5月30日定為科技工作日,說明國家對科技工作高度重視,我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在第5個科技工作日即將來臨之際,我祝全體科技工作者工作順利,萬事順心,多出成果,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添磚加瓦。
嘉賓(田鳳蓉):“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讓我們向優秀的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學習,將個人科學抱負的“小我”融匯到國家民族命運的“大我”中,以強烈的愛國情懷積極投身科技創新工作,在漫長的科研之路上不忘初心,踏實奮進,堅守自己的夢想,不斷演繹科研工作者的青春之歌。
嘉賓(李 篩):科技工作者的身份意味著我們也許會一直默默無聞,希望所有的科技工作者能耐得住寂寞,不忘初心,堅定自己的選擇,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好每件事,這就是對黨和國家最好的回報。值此第五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祝所有的科技工作者節日快樂,身體健康,闔家幸福!
主持人:謝謝各位的美好祝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科技工作者是國家的財富,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并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形成歷史交匯,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浪潮涌動。面對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重任在肩,使命光榮。廣大科技工作者唯有牢固樹立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把人生理想融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斗中,我們的人生才更豐富多彩、才更有價值。
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我們也祝愿我市廣大科技工作者節日快樂!家庭幸福!工作順利!
本期訪談到此結束,謝謝各位的參與。再見。
總值班: 陳剛 曹銀生 編輯: 董放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