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市司法局堅持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加強矛盾糾紛源頭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努力使市域成為社會矛盾的“終點站”,為我市“高質發展、后發先至”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實施“強基固本工程”,提升矛盾糾紛系統治理水平。強化內部實體平臺建設,推廣贛榆區非訴訟服務中心經驗做法,打通市縣鄉村“四縱”工作網絡。市、縣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設立“非訴大廳”,市、縣、鄉三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設立非訴訟服務中心,村(社區)司法行政服務站設立“非訴專區”;強化外部實體平臺建設,聚合行政機關、專門機構、社會組織、民間人士等“四橫”資源力量。推廣法院、人社、信訪等部門非訴訟服務分中心經驗做法,打造各級政府行政復議中心,設立專門聽證室、調解室。與此同時,強化一體化線上平臺建設,加強江蘇微解紛平臺學習運用,完善建立“線上+線下”“分調+聯調”“共建+共享”相結合的糾紛化解工作平臺,切實形成網上網下、銜接聯動、全面覆蓋、快速辦理的非訴訟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和綜合平臺。
實施“社會預防工程”,提升矛盾糾紛源頭治理水平。創新“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層非訴治理實現形式,推進“法護人生”“法進家庭”“法潤村居”三大行動,開展“無訟村居、無訟社區、無訟機關”創建,推進社會自治管理;推廣海州區“非訴文化雙亭園”“非訴驛站”經驗做法,提檔升級現有或新建法治文化主題公園、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街區等法治文化景觀,精心打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非訴訟文化品牌,推進非訴文化建設;全面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強化事前公開、規范事中公示、加強事后公開,全面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制度,推進政府依法行政。
實施“專業賦能工程”,提升矛盾糾紛依法治理水平。提升非訴化解糾紛專業隊伍力量,建立法律、醫療、勞動保障、心理學和各行業專家組成的非訴隊伍智庫;建立法律專業代理制度,推廣矛盾糾紛、信訪法律專業代理、委托、援助等方式,提高依法解決矛盾糾紛的質量;提升民事領域糾紛化解專業化水平,推動旅游、電商等領域建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加快金牌個人調解室建設,著力培育“金牌調解室”和“金牌調解員”。深化律師調解,通過司法確認制度,增強當事人的認可度和滿意度;提升行政領域糾紛化解規范化水平,在非訴訟服務中心及其各類分中心統一設立行政復議、行政裁決和行政調解受理點和調解辦公室。建立行政調解責任清單制度,推進行政調解司法確認制度,提高協議的履行率和執行力;提升家事商事領域糾紛化解精細化水平,建立健全仲裁員公開遴選制度,進一步提升仲裁質量和解決商事糾紛的整體水平。建立法務協同常態機制,大力推動公證參與法院司法輔助事務,快速化解家事糾紛。
實施“聯動共治工程”,提升矛盾糾紛綜合治理水平。構建橫向聯合履職體系,充分發揮調動專門機構、社會組織、民間人士等資源力量參與矛盾糾紛調解積極性,實現非訴糾紛化解效力最大化。推廣“公證+調解”“公證+仲裁”“調解+仲裁”“調解+行政復議”“調解+行政裁決”等組團式化解方式,實現非訴化解方式的聯動補強;構建相互融通對接體系,強化非訴訟服務中心與法院、行政機關的對接,實現訴訟案件和民事糾紛、行政爭議快速有效化解。發揮江蘇微解紛平臺作用,實現矛盾糾紛調處信息數據共建共用共享;構建標準統一責任體系,實行首問負責制,建立“接案、研判、流轉、調處”為一體的案件分流處置機制,建立實體、網絡、熱線“三位一體”的矛盾糾紛受理平臺,實行統一立案程序、標準和接處手續,確保糾紛案件處置“一站式”解決;構建有效證據共享體系,推廣司法確認制度,提高調解協議書的履行率。探索建立“證據備忘錄”“無爭議事實清單”記載制度,實現非訴糾紛化解方式流轉互通、結果互認,保證非訴糾紛化解質效。(張玉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