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是一座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城市,追溯它的文化淵源,有三萬年的文化根系,五千年的文明起步,兩千年中華一統的歷史進程,從古至今就是海隅佛境,佛國洞天,是中國最早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的交匯地區和佛教傳播東亞的橋梁。中國最早有關佛教內容的孔望山摩崖造像,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早在20世紀80 年代初,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就曾寫詩贊譽:“海上絲綢路早開,闕文史實證摩崖。可能孔望山頭像,即見流沙白馬來。”
孔望山摩崖造像是東漢時期江淮地區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是這個特定時代的藝術結晶,它把土生土長的道教題材和佛教故事刻在一起,把道教崇拜的神像和佛教造像糅合起來,形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匠師們以當時的社會生活為創作源泉,以傳統的漢畫技巧為手法,使外來的宗教題材得到了現實主義精神的澆灌,成為漢畫像的佛教藝術,并和神仙道教思想、民間信仰一起參與了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和性格特征的形成。今天我們在揭示和研究孔望山崖造造像時,不能單純地研究某一個圖像看它是世俗的內容還是佛教題材,應該把它看成是一幅完整的時代畫卷,是中華傳統文化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海隅清風至,佛境溯同源。近日,1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齊聚連云港,溯源孔望山,懷著崇敬虔誠的心理膜拜佛像印的源頭———孔望山摩崖造像。汲取古代智人巧匠的才思和技藝,把孔望山摩崖造像作為佛像印的源頭,無疑是這批藝術家聰慧的認知。佛像印在篆刻藝術領域里是肖形印的一種,因其和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其題材之廣泛,構圖之巧妙,內容之豐富,已形成肖形印類別里比較特殊的一個分支。近年來,涌現出一大批中青年藝術家專注于佛像印的創作實踐和藝術探索,把佛造像和篆刻藝術完美地結合起來,引發了篆刻藝術領域多元格局的演變,使方寸印石成為佛教文化的一種新的載體與傳媒,一株豐富多彩、艷麗活潑的奇葩。“朐山壓海口,永望開禪宮。元氣遠相合,太陽升其中。豁然萬里余,獨為百川雄。”唐代詩人劉長卿登臨孔望山抒發的慨嘆,也正道出了這群探索者的心境、氣魄和追求。
金秋送爽,也送來了異彩紛呈的“當代造像印學雅集(第三回)展”。這次造像印學雅集,匯聚了當代佛像印創作的扛鼎之作,內容涵蓋了佛教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以釋迦牟尼為主尊創作的佛像印,有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觀世音菩薩印,有修行圓滿引導眾生向善的羅漢印,有表現奏樂和歌舞之姿的飛天印,有表現樂伎和舞伎的伎樂印,有供養人印及佛傳和本生故事印等等。這些作品體現了佛教文化中的“彼岸”與“此岸”的結合,既有“神性”又有“人性”,是中華文化傳統孕育的藝術佳品,流淌著人生感悟,開拓了虛靜和空靈的意境,透過這些作品所承載的豐富文化內涵,人們可以更多地了解佛教文化的博大與精深。
總策展人丁寶子告訴我:從今年開始,“溯源孔望”雅集將每年一次歡聚在這片文化繁榮的土地,保護文化之根,保住一派文脈,打造一張全新的文化名片,讓連云港佛教文化為全國、世界更多人的認知。這群探索者不求標新立異,只求與眾不同,在作品中折射出時代的人文氛圍和價值取向,以靈活生動和氣韻傳神、富有時代內涵和審美情趣的力作,帶給人們妙如詩、美如畫、醇如酒的享受,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展現文化連云港的魅力,從而不斷創造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高度,這是一件功德無量、惠澤緇素的大好事。(崔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