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葉傾城
每天我都會在附近大學的操場上快走鍛煉。 有一天,我遇到一位教練在帶一群準備體育中考的孩子。一個女生一馬當先跑了出去,跑了一圈,計時1分半,教練很詫異:“這么快?”
快還不好?不就是越快越好嗎?
我再走過一圈,女生已經跑完,癱軟在草地上,喘成一團,呼吸急促得近乎要嘔出心肝,教練說:“4分02。跑400米和800米是不同的。”
學生們聚攏過來,教練說:“如果跑400米,直接火力全開,跑就完了。當然了,更高水準的運動員也會分出層次來,每50米的速度都不一樣。但跑800米,你從一開始就要分配好體力。你要考慮到,你的爆發力、肺活量都是有限的,你在第一圈耗盡力氣了,之后就沒得用了。所以一定要悠著點兒,要保持呼吸均勻。”
有學生問:“教練,那跑馬拉松也這樣嗎?”教練說:“你們覺得,跑馬拉松需要什么?”這題學生們會呀,異口同聲:“堅持。”
教練被他們逗笑了:“跑個800米就累成這樣,怎么跑完馬拉松?腿還有力氣嗎?心肺功能跟得上嗎?馬拉松更講節奏,更講體力和精力的分配。不是一個‘我一定要堅持到底’的信念就能完成的。”
一個學生說:“對,我跑800米就是這樣。心里特別想跑,但我的腿就是沒勁了。”
學生們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我在旁邊聽得津津有味,差點兒想插一嘴:“其實,學習,或者人生也是如此。有時候,靠的不完全是堅持,更不是稍縱即逝的熱情,而是一種從容、一種節奏、一種均勻的呼吸。”
聽過太多這樣的故事:優哉游哉地玩過青春期的孩子,到了高三,突然“睡醒”,驚覺有那么多未知的功課,而高考迫在眉睫,于是給自己做了非常緊湊的時間表,每天只睡4個小時。晚上少睡容易,白天還想保持清醒就難了,掐自己、擰自己、罵自己,強迫自己狀態滿滿—上課光演這出內心戲了,老師講什么全沒聽見。多則十幾天,少則幾天,崩潰了。
也有另一種情況:突然接觸到一門新的課程、新的技藝,無論是學習尤克里里還是化學,都像阿里巴巴突然進了山洞,迫不及待地要在短時間內把財寶搜刮干凈。車上、枕頭上、馬桶上,想它、練它、念著它,以為能一蹴而就,但奇怪的是,漸漸地有些惡心,甚至一眼都不想看它了。
為什么會如此?
因為有一句話:剛不可久。
越是上來勢不可擋,越是容易在起初的瞬間用完所有能量與熱情。
所以,每一次我都對孩子們說:“慢一點兒,耐心一點兒,哪怕時間不多,也不要讓焦慮感推著你踉蹌前行;哪怕真是一生至愛,也要緩緩行來,容得花開。”
人生總有需要拼命的時刻,但,怎么拼?如何在拼之前養精蓄銳?如何讓你的速度與激情供給得了你的目標?
你總有一天會發現:從容比爭分奪秒重要,成功之地需要用最適宜的節奏,穩步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