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張粉英
更衣,朱師傅戴上帽子和口罩,換上白色膠鞋,走進窄窄的過道,走進紫外線消毒間,站立片刻。出去,以清水洗手,烘干。
一道又一道門,打開再關閉,走一趟迷宮似的,才到達面點操作間。操作間周圍全是墻壁,為的是盡量與世隔絕,不惹塵埃。一張長條木桌孤零零位于正中,簡單的物品置于其上:刀、小搟面杖、微型電子秤、一袋干面粉。一塊醒好的面團拿進來,白白胖胖的。一盆皮凍肉糜搬進來,剛剛從冷凍狀態慢慢軟化。
面劑子被搟成面皮,薄薄的,像舒展在夏初池塘水面的新荷,大小宛如復制出來。每張面皮剛好容下28克餡心,不餓不脹。捏上之前,讓包子在小電子秤上坐一下,才用掌心輕托包子底,另一手拈住面皮邊緣,順時針走一圈。細細的褶子圍成漩渦一樣的圈,像颶風刮過的洋流,也像絲綢均勻的皺褶。一模一樣的包子,以等同的間隔排列在乳膠墊上,等待檢閱似的。
40克,22個褶子,湯包美美地從朱師傅手里走出去,也從他的員工手里走出去。朱師傅淮安人,18歲來揚州,在飲食行業打拼26年。他說自己在揚州大小餐飲店潛伏多年,明著暗著學成了“江湖手藝”。2008年,他打算從一個打工者轉型為創業者,特地跑去拜在揚州四大名師之一的陳恩德師傅門下。他說自己命苦,20歲沒了母親,22歲沒了父親,從此浪跡天涯,白手起家,但運氣好:第一次轉運是在遇到老婆之后,第二次是在遇到恩師之后。湯包就是繼承了恩師的衣缽。
恩師傳給他制作湯包的精髓:鮮味藏在一汪湯里。那是高湯,由雞湯、肉皮、大骨頭加在一起熬成。這里面的訣竅是火烤肉皮,烤過再熬湯。至于如何烤、烤到何種程度,那是商業機密。
如今,朱師傅擁有五家餐飲門店,服務對象是小鎮居民,主打特色是“龍泰豐”小籠湯包。因為疫情,朱師傅又投資工廠店,通過商超、美食拼團等銷售形式來滿足食客需求。他對美食有情懷,再難也離不開。
他的情懷,還在于向孩子們傳授技藝。幾年前,朱師傅升格為朱老板,忙于管理,但無論多忙,他每周要抽出半天和孩子們在一起。那是青少年素質教育實踐基地的孩子們,朱師傅教他們包餃子、包粽子或做月餅。那樣的半天,朱師傅從工廠店帶著醒好的面、和好的餡心,走進課堂。40分鐘一節餃子課,他教會學生如何搟皮、如何包、如何煮。孩子們吃過餃子下課,他會留下來安靜地收拾廚房,直到一塵不染才離開。這是他的職業習慣,多年來也一直影響著他的員工:做完面點后,身上、手上、桌上、地上,一點多余的東西都看不到。
朱師傅名叫朱成龍,一個企業老板客串的教師,和我成了同行,但比我更能給孩子們帶來知識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