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郭發仔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也許,這就是處暑該有的樣子。處暑,即出暑,元人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即炎熱天氣結束,“三伏”已過或近尾聲,氣候由熱而涼。
處暑之后的秋日,“冷熱交換試拳腳,一場秋雨一場寒。”老成中帶著一絲頑皮,說好了橋歸橋路歸路,有時卻出爾反爾,給點涼爽又曝曬個一兩日。
出暑后,第一縷淡淡的魚白,是從輕盈的浮云間擠出來的。早間靜好,集聚一夜的涼氣到處潑灑,低垂的柳枝兒疏疏密密,伸入池水,又騰起一陣涼意。處暑的晚間最好,夜幕拉起,華燈初上,憋在房子里的人陸續出門,短衫小褲,小河邊,公園里,廣場上,到處都是納涼的人。或跳舞,或快步,或沒有目的地晃蕩,任何一種方式都是對涼意的誠摯接納和歡迎。鄉間的秋夜,田野里的晚稻是濃密的老綠,蛙聲不見,倒是有鳴蟲嘶嘶間或傳來,豐收的消息就在這動靜之間泄漏了。秋夜的涼風從山谷里趕來,從田野中飛來,蒲扇一翻轉,胸中丘壑豁然。
“天地乾坤始漸肅,鷹隼捕鳥稷乃登。”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這是處暑三候。秋高氣爽,鷹擊長空。鳥雀兒長了一夏的膘,鷹隼垂涎已久,用他人的膘養自己的肥,此刻正當時。秋熟了,稻、黍、稷、麥、菽,五谷豐登。此時,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搶抓農時,及時退水曬田,除草殺蟲,田間的細節便是生活的關節。處暑日夜溫差大,夜寒晝熱,雨日無多,稻子白天吸收養分,晚上儲存,成熟速度比早稻快許多。“處暑谷漸黃,大風要提防” “處暑滿田黃,家家修廩倉”。農人心中有氣象,舉手投足全靠手腳經驗。田野盡帶黃金甲時,農人甩開臂膀,果斷開鐮,風起云涌,趕在白露前顆粒歸倉。也在此時,南方大部分地區林果陸續成熟,棉花吐絮,農民忙完田里忙土里。天道酬勤,好日子是用汗水澆灌出來的。
秋令處暑,是節令的句讀,也是民俗的樂章。舊時從七月初一始舉行祭祖儀式,燃香燭,燒紙衣,敬奉先人“七月半鴨,八月半芋。”古人認為農歷七月中旬的鴨子最肥美,營養最豐富,故而多地有處暑吃鴨習俗,北京、江蘇沿襲至今,并有互贈鴨子風俗,意謂“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養生之道在心境。處暑之后,天高地闊,云淡風輕,秋意不容辜負。可以擇一閑暇,邀三五家老少,去登山,去踩水,去看絢爛的山色和乳白的流嵐,與處暑相擁而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