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軍
凌晨四點不到起床,簡單洗漱后,打著手電摘絲瓜、長豆角,整理干凈后,用一根彎彎的扁擔挑在肩頭,一邊用塑料桶裝著滿滿的絲瓜,一邊用口袋裝著重約25斤的各類蔬菜。挑擔步行一里多路,必須在六點前趕到錦屏公交車站臺,趕上3路公交車頭班車,然后到解放橋公交車站臺下車,再挑著菜走一段路到達小菜場,目的是讓這些新鮮的蔬菜第一時間賣出去,早點登上市民的餐桌。這是一位菜農的早晨,也是一位76歲老婆婆的生活常態(tài)。
我早上有時會步行去附近的小菜市場買菜,既買了菜又鍛煉了身體。起初,我并沒有注意到這位身材瘦弱的孫大娘,她攤子前的人總是很多,我每次都以為是巧合。本以為她的菜好價格便宜才會引來眾多人買菜,但直覺告訴我這位老人一定有故事。這份好奇心讓我情不自禁,有意無意總去她菜攤買菜,一來二去就熟悉了,老人也樂意與我聊兩句。
某天早上我故意遲點去買了她兩斤絲瓜,等她顧客少的時候,我問她:“您今年多大了?家里有幾個孩子?”此時的老人與賣菜時的老人判若兩人。老人侃侃而談而且非常幽默。“我老家在贛榆,現在住在海州磷礦。本人姓王,今年76歲,老伴姓孫,是磷礦退休工人,鄉(xiāng)親們都叫我‘70’后;家有3個兒女都已經成家立業(yè),最小的孩子47歲了,是一位小學教師,大孫子上高二了。”
老人一連串的回答讓我有點發(fā)“愣”。我說:“根據您的家境,根本不需要這么辛苦來賣菜啊。”老人笑著說:“我這人,干慣了,閑不住,喜歡沒事找事干!剛開始,老伴、孩子還擔心我身體受不了,不讓干。我說,幾十年不都是這么干過來的嗎?你們現在不讓干,我可不答應!后來,他們看我干勁十足的樣子,也就不愛管我了。”
老人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笑著說:“我起早貪黑,種菜賣菜,其實不僅是為了補貼點家用,更多是為了老有所樂,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尋找樂趣。”好像怕我聽不懂,她又說:“就像有些老人喜歡跳廣場舞一樣。”我似懂非懂地說:“明白了。”
是的,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只要是正能量、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都要盡可能地去支持他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