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軍
孝,乃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所謂“百善孝為先”。《孝經》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小時候,我覺得,孝是中午拿著小酒瓶到商店里為我爺爺去打一毛四分錢二兩的用酒端子計量的散酒;孝是家里蒸好了肉包子要送幾個給爺爺吃;孝是家里偶爾做了好吃的菜,要請爺爺過來一起吃。至今還記得我過十歲時請爺爺來家吃飯喝酒的場景,雖然沒有現在孩子過生日的排場,也就是一家子幾口人在一起吃飯,但我永遠記得爺爺當時滿足和高興的樣子。我還偷偷用爺爺的杯子喝了酒,實現了我人生的第一次醉酒。
爺爺去世后,孝是我媽媽經常講的,我爸爸在學校食堂吃飯期間,每天晚上只喝稀飯,將自己的那份四兩卷子帶給我奶奶吃;孝是在遷爺爺奶奶的墳時,我爸爸為了讓幫忙的人小心而虔誠地遞煙、送紅包的樣子;最后,孝只剩下每年的清明、七月半、春節前到我爺爺奶奶墳前祭祀燒紙的儀式了。
上學以后,孝是《三字經》里的“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孝是“大孝感天”“親嘗湯藥”等二十四孝典故。孝是《孝經》里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父母的年齡愈來愈大,需要我們子女照顧的方面更多了。我們自己也為人父母,也成了長輩,對孝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孝父母是天下兒女天經地義的責任。要包容他們的碎嘴嘮叨,要理解他們的健忘和丟三落四。他們不愿到城里生活,就想生活在熟悉的老家,就順從他們并盡量提供便利。他們習慣于過節儉的生活,就順從他們的習慣,并在他們面前不要浪費和奢侈。
有人說,孝又分小孝、中孝和大孝,所謂“小孝養其身,中孝養其體,大孝養其志”,僅能夠提供一定的物質給父母謂之小孝;能夠陪伴并照顧父母、自己的事情不讓父母操心謂之中孝;能夠事業有成,讓父母為你而感到自豪和驕傲謂之大孝。
我身邊不乏孝順的人和事。開平媳婦陸楊三十多年照顧沒有收入且小有脾氣的婆婆,直到為她養老送終。老四媳婦王麗傾力照料病重的公公,并對老四哥姐的家庭無私奉獻。我的媳婦也相當好,孝順公婆的事毫不含糊地沖鋒在前,給我減少了壓力。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這句知名作家畢淑敏所寫的《破冰北極點》中的名言提醒我們,別因為忙碌而忽略了父母,別因生活瑣事而耽誤了回家的路,時間的流逝,將會帶走行孝的機會。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以免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