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玉
作家阿成在一篇小說里說:“坐公共汽車去掃墓是最好的……顛簸的途中會有一個緬懷的過程,這很難得,也十分重要。須知,一年里這樣的經(jīng)歷,這樣有質(zhì)量的日子并不多。”他用到了一個詞:“質(zhì)量”。有質(zhì)量的日子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的呢?
記得小時候,每逢祖母的忌日,父親總會親自上灶,做幾道拿手菜給我們吃,而其中有一道菜是做給祖母的,我們不能動筷。那道菜是地三鮮,父親很仔細(xì)地給土豆和茄子削皮、過油,蔥姜蒜一樣不少,做好后盛盤端放到祖母的遺像前。我們不免詫異地問父親:“做那么認(rèn)真仔細(xì)干嗎?奶奶又吃不到嘴里去。”父親說:“虔誠,不只是做做樣子的。”
父親讓我懂得了,日子需要儀式感,莊嚴(yán)而肅穆,因為我們捧著的每只碗里都供著一尊菩薩,在護(hù)佑我們。
人在小的時候總夢想著長大后做大事,可是真正長大后,卻又開始渴望變小。人生所謂大事,是由一件件小事堆積而成的。
電視劇《人世間》里有一幕場景讓我印象深刻:周父退休后從外地趕回來,已經(jīng)好幾年沒見到老伴的周母,得知丈夫不用再下鄉(xiāng),喜笑顏開。睡覺前,她還在興奮地跟老伴聊天:“給你說個好玩的事唄。春燕她媽跟我說呀,她家電視很少開,為啥呢,她要把電視節(jié)目都攢著,跟她老頭兒一塊看。那我也攢了好多年的話,要跟你說呢。”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熱衷于玩起了數(shù)字愛情游戲,比如“5.20”“1314”……每每到了這些日子,朋友圈里就熱鬧非凡,各種表白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有時候,人往往是缺少愛,才刻意制造所謂的愛的狂歡。母親節(jié)的時候,我就勸一些人先打電話問候一下母親,再發(fā)朋友圈?;蛟S發(fā)朋友圈的本意是傳播一種孝道,但也要先孝順了才有意義。
有愛的日子,一切由心,一派祥和,其樂融融。不缺少愛的人,每個日子里的一縷飯香,甚至一絲風(fēng),一縷陽光,都可以是禮物。一塊磚挨著另一塊磚,不說話,但彼此依靠,壘成一堵墻,砌出一個房,擋住呼嘯的風(fēng),圈住幸福的人,守住踏踏實實的日子。偶爾的爭執(zhí)、怨懟都無關(guān)大局,就像妻子切的冬瓜,不管是厚是薄,烹調(diào)出的都是塵世的好味道。經(jīng)營日子是一門大學(xué)問。有的家庭用幾根面條就能撐起熱騰騰的日子;有的家庭一堆存款,反而把日子折騰得七顛八倒。有些人把日子過成了鍋巴,有些人把日子過成了詩歌。要掌握好火候,要營養(yǎng)搭配,葷中有素,素中有葷,日子才有滋味。
你看,垃圾堆旁的花兒也能開得嬌艷;你看,人間煙火升騰出來的霧靄繚繞,總是給人氤氳而又無限向往的浪漫深情;你看,你在白天做飯洗衣收拾家務(wù),我看著一條剛剛閉眼睛的魚;在夜里你用文字去表達(dá)早上切破了的手指,我講述中午那條魚咽掉最后一口氣泡時的掙扎……想想這樣的日子,活著的,動蕩的,堅定不移向前奔跑著的日子。
“幸福的日子,要點燈來看,要用兩只手,抱在胸前。”如今,我們老了,幸福的日子,需要戴著花鏡,去仔細(xì)地看。
有質(zhì)量的日子大抵如此吧。我想,它至少應(yīng)該是不缺愛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