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詒紅
很多人說,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我要說,不,天下有免費的午餐,還不止一頓。
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在縣城上高中,學校食堂有個不成文的溫情規定:最后的菜有點涼,不收學生的菜金。所以,我們幾個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同學都會等放學了過個十分鐘再去食堂,正如《平凡的世界》里的少平,但我們又比少平的條件好很多,他吃的可是黑面饃呀。那時候,住校的農村學生根據自己的飯量,每個月從家中帶20-30斤米交給食堂。吃早飯時順便交上去空飯盒,中午放了學,到了食堂就可以找到自己的飯盒,鋁制的,蓋子上寫著名字。打開飯盒,里面已是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米飯。拌上免費的一勺菜,我們幾個小伙伴說說笑笑,青春做伴同吃飯。學校用這種獨特的方式默默關愛著我們,溫暖慰藉著我們弱小又堅強的心。
二十多年過去了。如今,我們住的是居民樓。居民樓里多溫情,“遠親不如近鄰”。有一天,家里的燃氣用完了,趕巧上班忙,外賣也不想點。在小區的業主群里說了下,馬上就有熱心的鄰居邀請我們中午去她家吃飯,還說正巧今天包的餃子。“好吃不如餃子”,于是,中午就有了“鄰居家的味道”的餃子吃。大家邊吃邊聊,借此機會也加深了認識和了解。又有一次,我在做午飯,聽到敲門聲,原來是鄰居家一位奶奶,正燒著飯,燃氣用光了,孩子快放學了,現充也來不及啊。我熱情地把她迎進來,她端來切好的土豆、牛肉、打散的雞蛋,我給她提供油鹽醬醋等調味料,幫她一起做。我想,她孫女這頓飯一定吃得更有滋有味吧。
在學校里,有些走讀生中午不回家,在食堂吃飯。但總會有那么些學生,到了吃飯的時候才發現忘記帶飯卡,就在教室一直待著。作為老師,我看到了,就帶著他們去食堂,用我的卡幫他們打好飯菜。但是叮囑他們下不為例,并告訴他們如果下一次忘記帶飯卡,盡量找同學一起吃飯,借同學的卡,因為老師不會時刻出現在身邊。每學期這樣的事情總會發生好幾例。
免費的午餐,不只是一頓免費的午餐,更多的是一種關心、愛與責任。有人說:“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饑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心。”換言之,如果一個人一直被需要,心中有愛,關心他人,被人關心,那就是富足。做一個富足的人,很簡單。享受一頓免費的午餐吧,給需要的人提供一頓免費的午餐吧,讓關心、愛與責任像接力棒,不斷地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