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仇進才
古人的年終總結,可謂各有氣象。
最端正誠懇的是諸葛亮,一篇《出師表》流傳千古,文天祥盛贊道:“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他從“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寫到“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既分析了危急的天下大勢,提出了治國的建議;又感念了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了自己的忠誠和決心;還提出了出師的請求,劃分了興復漢室的責任。全文志盡文暢,啟之以事,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層層深入,和盤托出一顆日月可鑒的忠心,可謂年終總結的典范,難怪陸游贊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不過這非俗手能得,只可作為模板,不能成為現實。我們寫出的年終總結大概和蒲松齡相似。據說,為了寫《聊齋志異》,他用茶水換故事,某一年曾總結道:“今年聽到的故事數量不少,但質量不太好,有些故事情節重復,甚至邏輯不順。來年,希望認識到更多會講故事的人,這樣我寫書也能寫得更順利。”多么樸實無華!苦心人,天不負,希望某天當我寫下“今年寫出的文章數量不少,但質量不太好,有些文章內容重復,甚至言之無味。來年,希望能寫出更好的文章”時,我也擁有了蒲松齡一樣的才華,我寫的文章也能高人一等、入骨三分。
若說蒲松齡是不滿意,蘇軾就是不如意了。彼時,他因烏臺詩案貶謫黃州,心中滿是惶恐不安,恰好侍妾誕下一子,這份情緒就以祝福的名義落在了兒子的身上。“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兒子長大后還是要入官場的,直至位列三公九卿,但蘇軾寧愿他愚笨遲鈍些,晉升慢點,至少能保證平平安安,不會像自己一樣,被風摧,被雨打,被雷轟。整首詩寫的是兒子,卻何嘗不是對自己官場失意的憤懣與無奈?
要說真正讓見者落淚,聞者傷心的,是《楊一笑傳》中的這段話:“初從文,三年不中;后習武,校場發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學醫,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其人可謂文不成,武不就,想要學醫,結果把自己治死了。付出了諸多努力,仍舊一事無成,這份心酸讓墓碑上都有了露珠,而風還在笑話著碑石的一竅不通。
當然,也有得意洋洋的?!端问?middot;范仲淹傳》中記載,時任龍圖閣直學士一職的范仲淹曾上表說道:“臣守邊數年,羌人頗親愛臣,呼臣為‘龍圖老子’。”范仲淹毫不客氣地向皇上炫耀了一番自己與羌人的關系——他們甚至都叫出了“龍圖老子”的尊稱,可見這份關系得多好。
據說,王羲之也曾謔浪笑傲過。當時想求書圣墨寶的人太多了,讓他煩不勝煩,于是寫道:他萬分希望自己的字不受歡迎,讓求字的人別再來了,或者自己的腿腳麻利點,看見人來能飛快地溜走。
如此不隱晦的明貶暗褒,放在今天,必然是銷冠一類的頂尖人物才敢用作年終總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