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開學以來,“傳統武術進校園”活動在灌南縣中小學如火如荼地開展。武術課上,教練耐心指導,學生認真操練。“馬步抱拳”“弓步沖拳”……每個武術動作都有一個響亮而形象的名字。操場上,踏步聲、擊掌聲此起彼伏,場面十分壯觀。學生們的一招一式,盡情展示中國武術博大精深的傳統魅力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未來可期。
近年來,灌南縣不斷完善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中,打造“傳統武術進校園”教育品牌,引導青少年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不斷提升其身體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
?發揮武術志愿者作用創建體育特色學校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武術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鍛煉心智。為進一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對傳統武術的興趣,從2018年起,灌南縣就開始啟動“傳統武術進校園”活動,率先在李集小學試點推行太極拳,經過一年的實踐,李集小學的太極教學得到省、市、縣領導好評,太極劍校本課程獲得市、縣優秀校本課程。2019年2月25日,該縣文廣旅局印發通知,正式啟動“傳統武術進校園”活動。
在活動開展過程中,灌南縣文廣旅局聯合縣教育局積極招募精通中華武術的志愿者,選派精干的武術教練員和社會體育指導員,深入全縣各中小學校為學校體育老師和學生傳授技藝,全面打造“傳統武術進校園”活動,將武術作為校本課程進入課堂,使全縣在校學生參與率達到100%,武術已經成為學校體育課和大課間最受學生歡迎的體育活動。全縣多所學校選擇武術為“陽光大課間”特色項目,將武術教學與學校體育教學有機融合,每班每周至少安排一節課進行教學,形成課內有效指導、課外自主練習的學習氛圍。
如今,灌南縣實驗小學的少林拳,揚州路小學的五步拳,李集小學的少林行龍劍,逸夫特殊學校和北陳集小學的太極拳,堆溝港鎮小學、樹人雙語學校和三口小學的八極拳,都已形成校園文化品牌特色。
定期培訓體育教師引導孩子學習武術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保證傳統“武術進校園”活動落到實處,解決學生多、武術教練少的難題,該縣定期組織武術教練員參加培訓活動,各校先選派體育老師參加培訓,再由體育教師培訓其他老師,然后由班主任、任課老師配合體育教師對班級學生進行武術基本功的教學工作。
“作為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我們對于中華傳統武術的研究比較少,現在通過一系列培訓班,我們更加認識到了傳統武術的好處,不僅可以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而且對我們的傳統武術文化也是一種傳承。”來自灌南縣實驗小學的體育老師唐曉芳表示,“通過武術進校園活動,讓很多的同學們更加喜愛上了體育活動,增強了學生體質。”
“作為一名武術愛好者,能夠參與‘傳統武術進校園’活動,為家鄉的孩子們教學武術,我感到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義務。”自幼酷愛武術的志愿者社會指導員周振文表示,“我將一如既往地響應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號召,將中華傳統武術教給更多孩子。”
與此同時,該縣各學校在教學模式上也注重多種方法并舉。方法上,先研究備課后實施教學;動作上,先分解練后綜合練;措施上,先分班組練后進行班級和全校比賽。同時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挑選功底較好的學生,組建了學校武術興趣班,每周利用下午課外活動進行強化訓練,讓興趣班學生在全校起到引領作用。
?積極組織參與賽事營造學武濃厚氛圍
近年來,該縣積極組織各學校參加省、市、縣各類武術比賽,通過比賽達到以賽促訓、以賽促練。并在六一節、教師節等重大節日活動中,為學生搭建展示武術技藝平臺,深入推進武術進校園“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模式,在全縣中小學生中營造濃厚的武術學習氛圍。
在過去三年的連云港市中小學生武術比賽過程中,灌南縣有80余人次獲得一等獎。在灌南縣淮河路實驗學校舉行的2021年連云港市中小學生武術比賽中,共有來自全市的22支代表隊334名運動員參賽,灌南縣李集小學、堆溝港鎮中心小學、三口鎮中心小學分別榮獲集體項目一等獎。
“各校根據實際,將武術作為特色項目融入活動中,形成各具特色、豐富多樣的運動體系。”該縣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傳統武術進校園”活動的開展,不但可以鍛煉身體,強健體魄,還能讓同學們感受到中華傳統武術的魅力,受到了學生和家長們的好評。目前,灌南縣未成年人參與武術習練人數和賽事品牌影響力逐年上升,形成特色鮮明、健康活力的未成年人體育新形態。
灌南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局長鄭宏恩則表示,少年強則國強,校園武術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對武術的興趣,讓學生掌握一種健身方法,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更能作為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下一步,將繼續拓展“傳統武術進校園”品牌,引導全縣青少年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讓廣大青少年以健康的體魄和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學習生活中。(記者 肖婷婷 通訊員 孫 蓀 劉華玉)
總值班: 王夫成 曹銀生 編輯: 宋添翼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