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灌云縣臨港產業區黨工委、燕尾港鎮黨委緊緊圍繞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要求,自覺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抗紅旗、建新功、當先鋒”兩實踐活動,全力鑄造臨港城建鋼鐵團隊,充分發揚“雷厲風行、開拓進取、扎實苦干、爭創一流”的城建精神,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難,加快推進臨港開發建設,努力提升新形象,實現園區城建事業大發展。
“泥腿子”鎮長的“辦公室”
劉蘇杭,燕尾港鎮副鎮長,擔任園區城市建設指揮部工程建設組組長。他戴著一副近視鏡,話不多,難掩一份書卷氣。劉蘇杭有一個習慣,如果不是出差或者外出開會,每天都要到項目工地查看工程進度,遇到問題與建設方就在現場辦公。他的褲腿上、鞋子上常沾著泥,經常過了飯時才從外面匆匆步入食堂。
城建指揮部工程建設組承擔著園區數十個重點項目的建設,任務重、困難多、壓力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劉蘇杭經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他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自身的人格力量來帶動影響身邊的人,當好帶頭人。他堅持原則把好權力關,不徇私舞弊。有一次,一位親戚找到他,希望他幫忙攬項工程。劉蘇杭明確告訴這位親戚:“園區所有工程都是公開招投標,沒有暗箱操作,要攬工程只能去投標。”親戚埋怨他不近人情,他說:“我當的是分管規劃建設的副鎮長,也沒有那權利,我要對園區負責。”
說劉蘇杭是“泥腿子”鎮長,其實與外表打扮無關,而是觀測他心靈的地平線,分明感受到一股充塞大地、撲面而來的精神。幾年來,他不離不棄,始終堅守在項目建設一線,默默無聞,這不就是“泥腿子”精神的真實寫照?
這是一只十足的“夜貓子”
“小李,你真是只‘夜貓子’!夜里在工地到凌晨兩三點,現在不到八點鐘又來上班了。注意身體,不能老是這樣呀!”臨港產業區規劃建設局副局長孫謙讓早就來到項目建設現場,對著面前的小伙子心疼地說。小李,名叫李樹,今年25歲,是一名社會工作者,被調到城建指揮部項目建設組工作時間不長,主要負責園區環境提升工作。
記得8月12日那天,預報說13日將有暴風雨。為了確保園區道路排水系統正常,項目部一大早就忙著開挖排水溝。李樹和工人們一起,白天頂著炎熱的太陽,晚上遭受蚊蟲的攻擊,一直在堅持著。天漸漸暗了下來,沒有一絲風,異常悶熱,每個人都汗流浹背。晚上八點多,現場沒有一絲絲光亮,給施工帶來極大的困難,幾乎都看不見板磚放在哪里。想到大雨即將來臨,李樹立刻召集了現場所有車輛,開到每一個點,打開車燈照明施工現場。有的地方照不到,他就拿著手機背光燈,給工人師傅照明。等到夜里12點,大家都疲憊不堪。想著晚上大家都沒有吃飯,李樹開車趕到鎮上的商店,找了好幾家都關門了。但他沒有放棄,在一個角落里發現有一家商店還在營業。他買了一箱泡面,借了老板兩壺熱水,匆匆忙忙趕到工地。大家簡單吃點,又拿起工具,一直干到凌晨3點多,雨水管道終于做完了!這時天下起了滂沱大雨。看到雨水順暢地排到剛做的雨水井,李樹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李樹說:“我調到規劃建設局這段時間,看到同事們都很敬業,加班熬夜到凌晨是常事,他們就像一只只“夜貓子”,在他們身上我真正學到了臨港精神!”
“糙漢子”也講“民生情”
曾幾何時,許多小商販、弱勢群眾,對城管的“恨”用“咬牙切齒”“恨之入骨”等詞來表達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城管的形象還被無形中冠上了“欺壓百姓”“暴力執法”等大帽子,城管一度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然而,作為城市建設的奉獻力量,維護城市繁榮昌盛,守護百姓安居樂業,城管的工作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更為國家新時代的健康發展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在臨港,每天總有這樣一群身穿深藍制服的城管人員在轄區的主次干道、工地現場、背街小巷、居民小區穿梭巡視。其中有一位青年人叫朱思淼,他是城建指揮部城市管理組副組長。今天,朱思淼一行針對轄區324省道路邊非法經營外賣點開展專項整治。在整治過程中,執法人員先采取口頭勸阻,告知他們在省道路邊經營外賣會所造成環境污染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可是多次勸阻收效甚微,執法人員只好依法強制沒收“外賣”。“天那么熱,老百姓掙錢確實不易!沒收他們的外賣,看著他們無奈而又痛苦的表情,說真的,我們心里也不好受。可是法理難容。那究竟怎么辦呢?沒收上來的外賣總不能扔掉。經過我提議,大家帶著‘外賣’來到化工園區,找到工地上的老工人,將‘外賣’免費發放給他們并留下聯系方式。事后,我們找到非法外賣經營人員,把這一信息如實地告訴他們,并出面幫他們聯系。將非法占道經營改為為‘外賣’服務,我們大家的心總算放下了。”朱思淼感到很欣慰。
劉蘇杭、李樹、朱思淼,不過是臨港城建的優秀代表,他們發揚臨港人“白十黑”“5+2”“吃三睡五干十六”的精神,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加班加點,用他們的真情真意堅守在項目建設、城市管理一線,潛心為臨港跨越發展貢獻城建人的智慧和力量。(通訊員 馬兆軒 王鴻飛)
總值班: 吳弋 劉昆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