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李耀華
據《蒼梧晚報》報道,近期港城房地產市場頗為活躍,導致二手房交易糾紛日漸增多。今年初至今,市工商管理部門已受理二手房交易糾紛74起。除了因房價短時上漲致賣方毀約外,也有買方匆忙下單后又反悔的,另有糾紛則由銀行房貸收緊引起,其中尤以前兩因素引發糾紛居多。房屋買賣不是兒戲,既然雙方已簽約,就應履行相應權利和義務。單方悔約無疑違背契約精神,也給其誠信度打上了折扣。
看起來二手房交易糾紛只有74起,不過,事實上這只是冰山一角,這從近期政法部門微信公眾號和朋友圈的相應信息即可見一斑。這是一種新動向,應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對于普通市民而言,動輒幾十萬、乃至一兩百萬元,房子無疑是市民眼中的“大宗商品”,房屋買賣實在不是什么小事情。其間買賣雙方的哪一方悔約,都不符合契約精神。房價短時間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坐擁房子的房客就隨意悔約,以便能夠找個愿意出高價的主兒;購房協議簽訂后,買家一時湊不出錢或因其他原因不能購房而悔約。兩種形式悔約的增多都不正常,說明其當初的決定太輕率,此舉無疑令人反感。
作為正常的商品交易,房屋買賣過程中出現糾紛,本身是正?,F象。但是,相似的糾紛在短時間內呈現爆發之勢,就顯得不夠正常了。無論是哪一方悔約并非絕對不可以,關鍵要看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房屋的歸屬也要看法律規定。如果是賣方看風漲價,為了幾萬至十幾萬元而悔約,其寶貴的誠信無疑就與這點小錢劃上了等號;買方悔約的原因或許五花八門,但隨意簽約只能說明他還不夠成熟,其誠信度同樣被打上了折扣。試問,對普通市民而言,還有什么比誠信二字份量更重?
歷經此前一個時期房價波動,當前港城房價已趨于穩定,且房地產行業管理已相對成熟,法律法規也比較完善,出現不同意見友好協商不成,依法處理訴求才是正道。隨意悔約,違背誠信不值得,期待類似糾紛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