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現。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推動鄉村振興,關乎現代化的質量水平,關乎現代化的最終實現。
推動鄉村振興,要全面把握20字戰略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鄉村振興,不僅要經濟高質量發展,還要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全面振興。農產品質量高、品牌響、銷路好,產業素質高、國際競爭力強,經營效益高、鄉村治理好,農民收入好,發展方式優、生態環境美,都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缺一不可。
推動鄉村振興,要緊緊抓住產業興旺這個重點。只有農村產業振興,才有可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崗位,為農民增收和農村富裕拓展持續穩定的渠道。因此,要把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首位,牢牢把握農業由增產向提質轉變這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取向,著力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大做強高效綠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鄉村服務業、鄉土特色產業、鄉村信息產業,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推動鄉村振興,要大力厚實江蘇實踐的基礎優勢。江蘇是經濟大省,也是農業大省,盡管人多地少,農業資源稟賦不足,但江蘇揚長弭短,從制度建設到實踐探索,都有著顯著成績。比如,江蘇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格局,在全國較早形成并不斷完善。再如,江蘇農業現代化水平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去年成為首個現代農業示范區全部達到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省份。在城鄉融合發展方面,更是可圈可點,有不少實例。例如,在南京,城市資本下鄉,開發首個特色田園鄉村、面積達萬余畝的溪田田園綜合體;在大豐,打造荷蘭花海,帶動百姓增收致富為目標,成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典范。
對于江蘇來說,加快推動鄉村振興,就要立足發揮引領作用、走在全國前列的定位,堅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三農”工作,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指示精神,落實“兩聚一高”決策部署和新近召開的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精神,積極培育新業態、拓展新模式、營造新氛圍、建立新機制、拓寬新渠道,在發展上體現高質量,在進程上做到快一拍,不斷綻放鄉村振興的江蘇精彩。(茅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