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多處提到“放管服”改革,并提出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自主經營、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
過去五年,江蘇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軸,在“放管服”改革上下大功夫,持續降低創設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社會創造力,深入推動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了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全國“放管服”改革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制定實施459項重要改革舉措。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累計取消、下放、調整887項行政審批事項,以“網上辦、集中批、聯合審、區域評、代辦制、不見面”為核心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全國推廣。“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投融資體制、省以下財稅體制、商事制度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入推進。
與此相應,收獲的是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突破,江蘇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353.8億美元,居全國首位。單去年一年,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和注冊資本就分別增長13.8%和25.5%,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4184戶,其中企業1507家。這些數據,有力表征著“放管服”改革激發的巨大經濟活力。但也存在短板和弱項,突出者如,一些關鍵性審批事項下放得不夠多、不到位,需要深化改革,進一步提高取消下放權力事項的“含金量”,不斷增強市場主體對“放管服”的獲得感。
今后五年,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全省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關鍵時期。達到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必有之義。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突出抓好具有標志性、引領性、支柱性的重點改革,進一步釋放創新和發展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被確定為今年推動重點領域改革落地見效的第一項任務,可見深化“放管服”在體制機制改革中的地位之重、作用之大。應時而作,江蘇拿出了“放管服”改革的升級版,內容包括推進“不見面審批服務”和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和推動江蘇政務服務網向基層延伸,全面實現“3550”等深化“放管服”的重點任務。
江蘇早在出臺“不見面審批服務”改革方案之際,為不斷增強市場主體獲得感,按照“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創業創新活力最強”目標,就明確提出“3550”的改革目標,以實現更加徹底地“放”、更加有效地“管”、更加精準地“服”。“3550”,即企業3個工作日內注冊開業、5個工作日內獲得不動產權證、50個工作日內取得工業生產建設項目施工許可證。據報道,江蘇各地目前基本實現“3550”。
成績實可喜,未來更可期。另據報道,“3550”所涉及的3個“證”最具代表性,但并不是改革全部。今后,江蘇還將在用電申請、跨境貿易等事項上推行利好市場主體、改善營商環境的多項舉措。可以預見,有著親商重商優良傳統、始終高度重視營商環境改善和優化的江蘇,將在“放管服”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彰顯更強強大的軟實力與核心競爭力,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高質量發展。(茅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