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連鹽、連徐、連青等多條高鐵的陸續開通,來連游客數量不斷增多,帶動我市文化和旅游消費大幅度提升。據《2021年上半年江蘇文旅數據監測與分析報告》顯示,我市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活躍度較2019年同期顯著提升,在全省30家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中,老新浦風情街區上半年接待夜游人數近600萬人次,位居全省第三;連云港老街夜間游客平均停留時長約2小時,位居全省第四。預計下半年,我市旅游市場復蘇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同比有望實現增長超三成。
這樣的“數據”是可喜的,足以見得高鐵開通為我市文旅事業帶來的“紅利”正在不斷兌現,一座偏安一隅的海濱小城終于不用待字閨中,而是盡情展現她的人文魅力。當然,高鐵的開通只是賦能,最主要的還是本地的文旅工作者在不遺余力地“攢蹙累積”“鋪路架橋”,激活全市的文旅資源。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波紅利中,我市夜間文旅表現亮眼,值得點贊。
伴隨消費升級和進入大眾旅游時代,游客更渴望深度體驗當地文化,相較于白天走馬觀花式的觀光體驗,夜晚更有休閑情調,更有浸入式體驗的感覺。這樣的形勢變化,也造成近年來夜間文旅成為豐富游客消費體驗、促進消費穩定增長的重要抓手。縱觀各地,隨著夜游經濟走熱,不斷推出新的激勵政策,各路資本也搶灘涌入,夜間文旅市場一片火熱——故宮燈光秀、大唐不夜城、重慶洪崖洞等,你方唱罷我登場。可是值得注意的是,燈光秀、夜間演出等,在成為各旅游城市“標配”的同時,也呈現出同質化傾向。而立足我市實際,在一些項目安排存在同質傾向外,還存在“文化味”不足的問題。
眾所周知,夜間經營主要涉及餐飲、娛樂、健身場所、酒店、影院以及沿街專賣商鋪。可海州區目前夜間經濟主要還是以餐飲、娛樂、小吃為主,而文化、體育、競技、表演、康養類極度匱乏,業態結構相對單一,“煙火味很濃,文化味不足”。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前期規劃到位才是根本之道。就老新浦風情街區來說,目前還缺乏對夜間經濟系統的規劃布局。首先,夜間消費場所大多集中在城市內各商業商務中心核心地段,但由于我市海州區商業商務中心比較分散,尚未形成核心地帶夜間經濟區域。其次,巨龍路商業街、萬潤商業街等由于是自發形成發展的社會商業街,夜間經濟活動運行缺乏行為規范和政策條例約束,定位模糊,品牌雜糅,從而稀釋了“文化味”。
我市一些相關從業者已經意識到這方面問題,正強化品牌意識,不斷探索改進,增加我市夜游經濟的文化附加值。比如,海州區就結合“淮海戲”等特色資源,開發了鹽河巷夜游項目等。而筆者建議,我市還可以借助部分街區的文創產業優勢,開展文化主題夜市,開設夜間文化論壇、藝術沙龍等,發展夜間經濟“文化品牌”。同時將潮流消費、中高端餐飲、酒吧消費同本地特色傳統文化有效結合,打造出港味十足的夜間經濟新亮點。(□ 張晨晨)
?
總值班: 王夫成 劉昆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